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古雅神话 (第3/3页)
月亮旁边是白色泛青的线条勾勒出的云朵,看着真有一种寂静月夜的美感。 不过人民网发的这个微博,苏霓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大停电了!大家提前准备好没有电的生活,现在又是电脑又是手机的太浮躁了,还是断电比较好,可以从电脑网络中摆脱出来,喝喝酒发发呆,在烛光下面下下棋,借着月光去看看朋友,或者打着灯笼爬爬楼什么的,生活节奏终于慢下来了,思绪也沉淀下来,让灵魂追上身体飞跑的步伐,听起来多么富有哲理和情调啊! 然而苏霓可是一句都不信的┑( ̄Д  ̄)┍ 是的,她现在没有开LED柔光灯,搬了把椅子坐在前庭的芙蓉树旁,明亮的月光照了下来,让手机屏幕的光显得不那么刺眼;自己甚至拿了一把团扇轻轻扇着风,没有用电风扇。但是这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并不是因为条件所迫只能如此,因此这才是一种趣味,想象一下如果此时的状态是因为发电机坏掉,苏霓觉得那种情况下自己简直烦躁得要大叫起来。 而且只有在没有电没有现代设施的古代才有诗歌吗?自己也写过一首炖肉诗的啊!那天的冬夜里,电暖器让房间里暖暖的,灯光柔和而明亮,一盆烧肉摆在桌子上,电脑里还放着音乐,自己就穿着毛绒睡袍坐在桌前大口大口地吃菜吃肉,外面的风雪半点影响不到自己,反而凭添了一种值得欣赏的情调。 如果这时候自己是在古代,就未必有这么舒服了,没别的原因,生产力水平太低啊,又有几个人能够拥有巨大的园林庄园?况且即使是贵族家庭,舒适生活也是建立在许多人的人力劳役上,哪像现代社会热水器抽水马桶这样方便?那娱乐就更啧啧啧了,不是看书就是看戏,而且还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翻来覆去地说,好无聊啊。 虽然说“悲愤出诗人”,但是苏霓还是觉得人要安闲一点才容易写得出来诗,否则天寒地冻房子漏风,自己在茅草屋里抱着破棉被冻得瑟瑟发抖,而且肚子里还咕咕直叫,而这时候偏偏有税吏拍门催着交税,这种时候别人会怎么样她不知道,但是苏霓觉得自己在那种惨状之下是肯定没心情写诗了。又或者是村子里来了强盗,城市四面被敌军围困,那个时候就只担心自己的性命了,即使是写诗也是满怀恐惧凄凉。 苏霓从椅子上站起来,在院子里闲走着,前面的那些不幸都是很尖锐的,如同急性病一样突然发作,给人印象深刻,但是有一种灾难则是缓慢到来的,如同一根慢慢收紧的绳索最后令人窒息而死,那就是饥饿。 她想起自己刚刚看过的,一八七五年,就是光绪元年,许多中国农民栽种罂粟,结果那一年就厄尔尼诺了。到了第二年,旱情没有丝毫缓解,大家开始吃树皮草根,然而这只是大饥荒的热身。一八七七年,大饥荒的恐怖正式开始,有人变成了食人狂魔,整个儿疯掉了。路上都是累累白骨,马车行进的时候碾压在死人骨头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风化的骨头都被碾碎了;大风吹起一团团黑色的丝状物,落在人的身上,拈起来一看,原来都是人的头发,有的还能辨认出死者生前的发型…… 回想到这里,苏霓身上一阵恶寒,这就是经过人们美化过的一群长袖飘飘的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美好世界,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没时间面对自己的内心,然而古代的所谓“悠然田园”会让绝大部分普通人连“内心世界”这四个字都想不到,每天如同催命一样追着她们的只有劳役、赋税、饥荒、瘟疫、兵匪…… 难怪古诗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慌与悲凉,连以豁达狂放着称的李白都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果然是“人有旦夕祸福”,一切的繁华安稳都不过是转瞬的烟云,刚刚还丰足安全地在自己家里烧鸡黄酒地看菊花,转眼间就变成了囚犯灾民,人生就好像风中的烛火,看看似乎很明亮,但是不知何时就被大风吹灭了。 所以苏霓觉得,自己还是安安分分待在现代吧,无论如何也不会去向往古代的生活,就算是带着随身空间穿过去也是多有不便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