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那年盛夏_第193章 能饮一杯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3章 能饮一杯无 (第3/4页)

陆飞那小子大几岁,可以开始学点基本的电脑使用了。免得上了大学,上计算机课时直接抓瞎。

    二舅妈和三舅妈都拿出一个红包,给陆泽发压岁钱。

    两个红包一样,内含一千块钱。就是图个喜庆。毕竟钱多点少点对陆泽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二舅、三舅两家是最清楚不过的。

    亲人之间寒暄一阵子后,二舅妈、三舅妈又去厨房忙活起来。不过她们不是去做饭,而是准备食材,切菜配菜,今天轮不到她们出手。

    每年的正月初二,家人团聚的时候,都是外公亲自出马。

    徐老太爷当了几十年的大厨,早已封勺多年,也只有每年的今天会露一手厨艺。

    有两个儿媳妇儿打下手,徐老太爷动作十分利索,没多久就烧了一大桌子精美菜式出来。山肴野蔌、八珍玉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连摆盘都讲究得紧。

    哪怕是放到顶级酒楼的大饭局,这一桌子菜都依然上得了台面。

    徐老太爷走南闯北当厨子多年,见识非不一般,虽然还有些传统守旧观念,但这些年也大为改观。

    在老徐家吃饭,吃的就是一个热闹,没有那么多规矩。

    宅子大屋子自然宽敞,正厅内放了一张超大的红木餐桌都不显得拥挤。桌上还放置着酒楼才会用的玻璃转盘,这让一家人夹起菜来十分便利。

    这可是徐老太爷特意吩咐儿子买来的,别的可以不讲究,厨师对美食的享用体验可是特别在意。

    有个玻璃转盘,可以让家人很方便地享用每一道菜式。

    老徐家喝酒也很讲究,并没有如平常人家一样喝茅台、五粮液等高度白酒。

    徐老太爷是厨子出身,特别不赞成享用美食的时候喝高度白酒。高度白酒刺激性太大,会影响味觉体验。所以老徐家的家宴,一般喝的都是黄酒。

    其实华夏喝高度白酒的历史并不长,可考证的白酒蒸馏历史是从元代才开始的。古代酿酒蒸馏技术还是阿拉伯人发明的,白酒这种酒类其实是舶来品。

    白酒和黄酒,一个是酿造酒,一个是蒸馏酒。在没有成熟的蒸馏技术之前,明显是黄酒更为普及。

    黄酒的历史,要更为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尤爱杯中之物,没少留下关于酒的诗词。

    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的那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之句,成为千古绝唱。

    诗词中,绝大多数描述的其实都是黄酒。

    按照华夏的喝酒习惯,都知道只有黄酒才需要煮着喝。“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无不说明了黄酒的历史悠久。

    古人还喜欢用琼浆玉液形容美酒,这即是说酒色如玉才是好酒。古代人喜欢的玉是啥颜色?去博物馆去看看,就能明白黄酒的颜色便是其中一种。

    其实一直到民国,社会的主流人群喝的酒也还是黄酒,尤其是社会精英阶层,更是以黄酒为尊。普通人家喝档次稍低的黄酒品牌,实在太穷的家庭,才去喝白酒。

    有人曾经看过袁世凯过年的菜谱,酒是两瓶,都是花雕。

    白酒最终大获全胜要到1949年后,主要原因是粮食紧张。建国初期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黄酒的原料大麦小米,用途优先作为主粮。以高粱杂粮酿成的白酒,可以网开一面,保持生产。

    50年代以后,酿黄酒的老作坊大批倒闭,贵州茅台和泸州老窖,越发兴旺,白酒的酿造工艺和规模进一步提升,实现了体系化、现代化和工业化制作,白酒才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老徐家厨艺传承多年,自然是见过很多市面的。尤其是厨子对美食的执着,更是对高度白酒嗤之以鼻。

    黄酒,才是老徐家的饮酒首选。

    除非客人特意要求,老徐家招待客人用的都是黄酒。

    说起黄酒,首推吴越地区,尤其以越州的黄酒为最。

    越州黄酒酒味甘、色清、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