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表弟很给力_第251章 冲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1章 冲喜 (第1/2页)

    第二百五十一章

    裴矩等老臣能活到贞观十年,完全是拜长期驻留长安的孙思邈所赐,而不是因为琼崖学派带来的医术推广。

    其中涉及到了医家与琼崖学派的观念的冲突,老一辈的人更信任传统医学,对于引入解剖学、细菌学、病毒学、遗传学和外科医学的琼崖医学体系抱有疑虑,可以说,如果没有孙思邈、吴训等人在为两个医学体系之间的结合不断寻找传统医学理论的支撑,新的医学推广会更加的不顺利。

    不过他们的努力仍旧很难改变人们的固有认知,吴正义只能期待新的教育体系得到推广之后,唐人可以改变对新医学的态度。

    裴矩离世,李世民给了他所有能给的荣誉。

    但是却无法消除老臣子接连离世给李渊造成的打击。

    李世民见李渊的情况每况愈下,招来了已经隐退的袁天罡,想要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太上皇的心情好起来。

    不问苍生问鬼神,就很魔幻!

    更魔幻的是,袁天罡没有说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简单的两个字:

    冲喜!

    李承乾年满十八,按照正常来说,他年满十六就到了立太子妃的时间,不过这件事一直被吴正义摁着,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夫妻着急也不管用。

    这下好了,他们有了充足的理由来操办儿子娶妻的事情。

    吴正义没有反对,不过他提出要李承乾自己选太子妃,其他人不能干涉。

    李世民当时就不乐意了。

    他早就给李承乾订好了太子妃的人选,是一个五姓女,大家闺秀出身,配得上储君的身份。

    五姓七望虽然没落了,但是在大唐依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太子娶五姓女,对于稳固他的储君地位大有裨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士族没落对大唐造成的打击,至少能减少部分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压力。

    说实话,新的科举选拔方式出现之后,尽管很快完成了寒门子弟对士族子弟的替代,顺利打通了社会上升通道,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地方治理方式,但是其弊端也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来——地方官员缺乏后劲,七年时间过去,除了少数几个自身能力突出的年轻官员可以作为官员体系的后备力量,其他的官员并不具备太高的培养价值。

    朝廷还是要从士族引进一批可塑性更高的年轻官员才行。

    吴正义这样一搞,李世民的安排全落空了,不生气才怪。

    对于这件事吴正义给出了三个理由来反驳。

    “第一,大唐并不需要太多能力强的官员来治理大唐。通讯和交通的进步可以将朝廷的影响力直接施加到乡镇一级,基层官员要做的仅仅是保证朝廷在地方的权利得以正常运行,而不是以一个或是几个官员是否有能力来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一句话,大唐需要的是一批可以实现朝廷统筹管理的官员,不是把一地的兴衰寄托到所谓的好官身上。”

    “第二,新的科举制度仅仅进行了八年的时间,新的官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成长,优秀的官员并不缺乏,表哥和朝廷要做的不是盯着那些能力强的官员是否有能力接替朝廷的老官员,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具有全局观念的年轻人身上,他们才是大唐最需要的人才。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