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章 若隐若现的小群体 (第2/2页)
俱都哈哈笑了起来,父子一起逛青楼?从来没听过的桥段。 张桂山看着这帮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忽然感觉自己老了。 都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哪怕是五十岁中了进士,都算是年轻人。 为何张桂山有种感觉,这一科,是这帮孩子的天下? 不远处的王拱辰看着张唐卿前呼后拥,一脸羡慕,但随即脸色变成了愤懑,对身边的刘沆说道:“哼哼,这帮人开始拉帮结派了。” 刘沆小时候在开封府长大,后来父亲致使后才回到老家,和王拱辰是小时候的玩伴。 因为刘沆年龄太小,他的哥哥们都荫了官,但刘沆没有享受到父辈的荣光。 刘沆看了看王拱辰,忽然觉得王拱辰不是那么优秀了,尤其是牵扯到张唐卿,王拱辰表现出来的小家子气,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 王拱辰到现在都没对出张唐卿的对子,但人家张唐卿见了王拱辰后,从来没有要求王拱辰回避,这就是大度,两相比较之下,王拱辰的格局太小了。 刘沆说道:“我过去听听他们聊得啥。” 王拱辰目瞪口呆的看着刘沆加入了张唐卿的队伍。 “在下吉州永新刘沆,见过诸位公子。” 蔡襄一听刘沆的声音,问道:“你是南方人?” “正是。” “在下兴华军仙游蔡襄。” 张桂山忙问道:“刘沆?可是刘素刘相公的公子?” “刘讳素,正是家父。” “原来是名门之后,见过刘公子。” 众人互相续了齿,张桂山当之无愧的成为年龄之王,四十岁的人了,不服老不行。 反倒是刘沆最小,比张唐卿还年轻两岁,张唐卿次之,其次是李然林。 “今日相见就是缘分,考完了,万花楼,不醉不归。” “哈哈,正合我意。” 进场慢慢接近了尾声,已经有士子开始做饭,好好吃一顿,再美美的睡一觉,等下午开始考试。 张唐卿随便对付了几口,闭上眼睛,慢慢回想今天见到过的人物。 欧阳修、苏洵、石介、柳永这几人就不说了,都是文豪一类的人物。 哪怕是唐介、蔡襄和孙忭三人,都是将来宰相一般的人物。 反倒是张唐卿父子和李文进等人,后世名声不显。 一个好汉三个帮,张唐卿要想玩转大宋,就要帮手,通过短暂的接触,张唐卿发现,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思想非常跳脱,将来要想鼎故革新,这是一群好帮手。 尤其是刘沆,他当宰相时,也在大力推行改革,只不过刘沆势单力孤,成绩并不突出。m. 如果再算上张唐卿认识的韩琦、包拯、富弼,以及还没见过的上一科进士文彦博,好像宋仁宗一朝中,改革派所有的精英人士就齐全了。 这帮人之所以能改革,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外在的因素也很重要。 以吕夷简为首的一帮既得利益者,是维护现有体制的最坚定支持者,而刘沆等一帮人,确实素人,和任何利益团体没有差别。 所以,张唐卿要自己制造一个利益团体,把这帮人牢牢拴在自己身边。骑驴的大宋文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