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百零二章 王妃有喜 (第1/2页)
燕京。 就在南方风起云涌之际,北方政权的首都正在做什么呢? 似乎也没做什么,也就是上下磨合,各部协理军事,收复北方三路的同时,再举办科举中的第二轮省试。 后世最为熟悉的科举流程,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共六场考试,还由此诞生出“连中六元”的最高荣耀,六场考试全是第一名,被誉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但那是明清时期的规则,在宋朝没有前面的小三试,科举只分为三场大的考试。 第一场就是天下各州军的解试,考中之人称为贡生,也称为举人,有了这个资格,才可以去京里参加礼部的省试。 不过注意,这个资格是一次性的,如果考上了解试,却没有考上省试,下一届科举得重新再来。 所以真正关键的,其实是第二场礼部的省试,这场考试从天下四百军州的近万名贡生中,挑选出三百到四百位合格者,这群人就是光宗耀祖的进士了。 到了第三场殿试中,定的是排名,不会再黜落考生,只会决定名次的高下。 这其中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著名的一种杂史说法,张元就是从殿试上被黜落,最后愤而投奔西夏的,好水川之战辅助西夏大败宋军,自此之后殿试不再黜落士子,还有特奏名进士,为了安抚屡考不中的贡生而特加拔擢。 这样的三场考试,最高荣耀是连中三元,解元、省元、状元,宋朝共有六人获此殊荣,最为后世熟知的就是冯京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 燕廷开科举,考试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没有弄六场考试模式,依旧是解试-省试-殿试,只是细节上发生变化。 比如此次在时间上就压缩了许多,短短两個月的时间,中原各州县的三千多名贡生就齐聚燕京,住在了礼部安排的贡生学舍中。 各地文学精英汇聚,以往自是要举办诗会,以文会友,在士林中博取一番名声,因为时间充足,能在京师待上小半年。 但这回等到他们汇聚京师,时间上连一个月都不到,诗会顿时抛之脑后,都在学舍苦读。 毕竟此番科举是新朝的第一届,录取的进士名额珍贵至极,必须疯狂复习,考上了再显摆也不迟。 如此一来,附近的书肆倒是热闹起来,尤其是岁安书肆。 “《三年五年》新本!《三年五年》新本!” “别挤……别抢……又没了……真是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 “手快有,手慢无,读书人好学,怎能叫抢呢?” 不同于别人的抱怨,韩锦孙带着三十多位韩氏贡生杀了个七进七出,平均每人手中至少抢到一册,从书肆内成功突了出来,眉宇间全是喜悦。 编纂类书典籍,向来是彰显一朝文萃的盛事,虽然这种题海与以前的文集有所不同,但重要性更甚,因为这不是挂名编写,而是燕王殿下亲手编著。 以相州韩氏的基础,再吃透王上的喜好,那在接下来的省试和殿试里,还怕不能脱颖而出? 正美滋滋地返回学舍,准备遨游在题海之中呢,众韩氏子发现远处的街道上,人群汇聚,朝着西门涌去:“怎么回事?” 有人很快打听清楚:“是呼延指挥率军凯旋!” 韩锦孙扬起眉头:“好事啊!去看看!” 一群士子捧着题集,汇进人群,很快看到呼延灼端坐在高头大马上,满脸笑容地对着两侧的百姓挥手。 眼见永宁军享受到英雄回归的待遇,一个个身强力壮的良家子又往征兵处涌去,然后看到不扩招的牌子,又大为遗憾,唉声叹气。 目睹这一幕,年纪大的士子露出忧色,低声道:“民间弘武之风浓厚,士卒地位过甚,恐以武压文,天下不宁啊!” “这又是哪的话,打胜仗不好么,唯有武德昌盛,世间才能太平!” 不少年轻士子倒是颇为振奋,随着人流一起,以作诗词,歌颂胜利。 “短短两个月,河东一地的‘恶霸’就被肃清了么?” 相比起来,韩锦孙默默旁观,考虑得更加深入。 呼延灼平定河东,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事情,并无什么惊喜可言。 但永宁军协同吏部、兵部和刑部在当地批斗恶霸,治理豪强,整理兵丁,这个过程本以为至少要半年,没想到三个月不到,呼延灼就回京复命,背后暴露出的信息就很大了。 “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