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天选之子 (第2/2页)
在实施当中,百姓们隐藏户口的情况,基本上没有。 这导致青州府的人口激增,这是明摆着的好事儿,只要上了黄册,入了户籍,就给分田地,总比当流民要强。 楚行虽然没有数据,但是他猜测,明朝的人口比之清朝应该不至于差太多,而之所以在册的人口少,那是因为明朝的流民太多了。 而楚行之所以敢放心的分田,大肆吸纳流民,是因为他现在手头已经培育出了一种神器红薯。 其实当初在东镇庙,跟红薯一起培育的,还有马铃薯。 只是楚行也搞不懂为什么,马铃薯这种在他印象中十分高产的农作物,经过他的培育,产量很一般。 而楚行手头也没有懂行的人可以帮他。 红薯之所以可以大肆培育成功,他还得感谢大学士徐光启呢。 谁能想到,徐光启三番五次恳求皇帝陛下,利用红薯赈灾,而效果一般的神器作物,已经成为了大乾的宝贝。 如今救民军治下,但凡条件允许,都要种上一些红薯。 而手头有了黄册和户籍之后,楚行则会根据当地记录的百姓情况,对每个镇进行财政调整,允许他们增加扩大养济院、育婴堂、漏泽园。 楚行也是跟随嫂夫人修习史书,才知道,唐宋就开始大规模出现福利机构了。 所谓养济院,其实就是孤儿院,这个部门是楚行最为关心的部门,因为这些孩子们无家可归,楚行可以将他们培养成最重要的人才。 培养忠心耿耿的孩子为自己效命,一直是楚行十分重视的事情。 所以养济院得到的拨款是最多的。 此外便是漏泽园,所谓漏泽园就是大型公墓,这些年地方上战乱频发,又因为有大规模的干旱灾害,各地没有人收尸是尸体很多,而各地交战,战死的士兵的尸体,也经常用堆积如山来形容。 中国人有入土为安的习俗,楚行也担心随意暴漏在外的尸体,会造成瘟疫,便专门派人选取陵园,修建了漏泽园。 此外便是养济院了,所谓养济院,收养的则是鳏寡老人多一些,其实规模也不算大,而且成本也不高。 因为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不能干活了,甚至有些老太太的针线活,比年轻人都妥协,救民军的棉衣,鞋袜很多都是养济院的老人缝制的。 包括楚行脚下的布鞋,也是他经常去的一家养济院的老太太给亲自缝制的。 用嫂夫人的话说,咱们家大王,就是老太太之友。人长得俊不俊桥不好说,反正就是招老太太喜欢。 随行的楚玉儿,已经梳妆打扮完毕,拿出一件大红色的鹤氅走了出来,给楚行披上,“天气有些凉了,披上些。” 楚行笑了笑,刚想说咱家爷们这身子骨,你还没数吗? 结果看着楚玉儿扭动的腰肢,瞬间说不出话来了。 哎,久旱逢甘霖,下的是雷阵雨,太丢人了,不提了。 嫂夫人是个非常棒的老师,教会了楚行许多治国之道,对于没有天分的闺女,则教导了许多女红活,这鹤氅穿在身上又暖和,又轻便。 楚行都想组织一帮收益不错的女工,试一试制作羽绒服了。 可一想,现在战乱不断,救民军守着穷地方,也没地方卖,真相搞这个东西,也得等拿下金陵来再说,那边儿的富人多,市场也好一点。 走到村口祠堂,赛八仙已经骑着小毛驴,领着几个文武大臣,赶过来开会。 没办法,大王爱折腾,他们这些文官就得跟着大王移动,而且他们还拗不过大王,谁敢说个不字,大王一准儿琢磨,是不是这批员工不行啊,要不换一批? 而且别看赛八仙年纪大了,还有风湿病,却总是义无反顾的冲在第一线。 给大乾的文武百官树立起了非常好的形象,大家也只能老老实实的跟随。 不过楚行的举动,也感染了在救民军中,一向是比较低调的赵汝才。 这位世家子弟出身的大佬,对楚行的一举一动是颇为感怀的,一个人可以装一天两天,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装下去。 在他眼里,这位年轻的大王,在打跑了官兵,占据了青州府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文武百官从青州府里赶出去,让士兵去训练去打仗,让官员跟着他在乡镇里转来转去。 虽然这么一来,降低了行政效率,但是却延缓了官员可能出现的腐化。 同时也可以让官员更加贴进第一线,了解民间疾苦,创作出更加有益于百姓的制度。 用赵汝才心中的话语来说,这真的是个贤明的大王。 又有手段,又爱民如子。 也难怪他能打败不可一世的武之文,这是真的天选之子。 或许,他真的有希望创造奇迹也说不定。渤海郡公的明末大寨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