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寨主_第五百七十章 新扶贫和医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章 新扶贫和医书 (第3/3页)

就是所谓的观政。

    可观政的时间太短,而且走马观花,几乎没有多少亲力亲为的机会。

    严庆贺此举,也算是给一群科举之后的新人谋了一条出路。

    见大王允诺,并愿意给自己支持,严庆贺心里很为同年们高兴。

    大乾的行政体系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到了次日,几乎所有新加入的大乾的官员,就收到了吏部的条陈。

    这次条陈派发的名单,乃是吏部与楚行共同挑选的。

    严庆贺作为新成立的部门,农业扶贫局局长,充分领悟了大乾君主的精神,再各官员抵达之后,开始与他们沟通。

    并布置了第一项任务按照救民会提供的名单,去具体合适各地的实际生活水准,并记录在侧,为后续的扶贫做准备。

    如今大乾的官员逐渐增多了,有些事情做起来,也不用担心人手的事情了。

    在楚行看来,尤其是凤阳、徐州等府,明明那么多的耕地,却使得百姓贫苦,纯粹是为政者愚蠢导致的。

    伟人曾说,人定胜天。

    什么小冰河,什么水灾,什么旱灾。

    楚行一概是不信的。

    全他娘的是人祸。

    楚行将这些种子撒下去,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大乾不可能将百姓置之不理。

    有灾救灾,有难平难。

    洪灾就给老子防洪,干旱就给老子开垦水渠,挖水井,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大乾开疆拓土,从来都不是打下来就完事了,还要将他彻底纳入统治之中,改变老百姓的生活。

    那日楚行与严庆贺聊了很多,这帮子读书人其实刚当了官,心里还有一股子锐气。

    也确实见识到了人间疾苦,用他们的话说,下面的痛苦实在是太多了。

    地里不长粮食,百姓愁的天天唉声叹气。

    粮食长得太好了,丰收年,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谷贱伤农也是难事。

    平时不敢生病,一场病就能要人命,到处都是问题。

    对于生病这个问题,楚行自然而然的想到新加入大乾没多久的吴又可。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臣就是个大夫,要那么多银子干啥啊?”吴又可正对着墙壁之上的悬壶济世的牌匾发呆的时候,见马车上的青壮一箱子一箱子的往下搬银子,吓得说话都不利索了。

    他觉得楚行想修仙,这丧良心的事情,他肯定是不能干的。

    楚行笑着说道:“今日孤寻先生,实乃有一事相求。”

    “大王,臣既然为大乾效力,除非寻仙问道,此外臣都能去做。”吴又可警惕的说道。

    楚行道:“昔日里,为华夏文化之传承,明成祖修永乐大典,如今孤为华夏百姓只健康,意图命你修两部医书”

    “哦?”吴又可有些疑惑道:“古往今来,官方修医书之事并不少见,臣也能理解,为何大王非要修两部呢?”

    楚行解释道:“孤这两部,一部要与古之王朝类同,乃是对因为战乱而导致的丢失的医术修复,对传习下来的医术进行继承,使后世学医之人,有一部进阶之书,给每一个医生一个成为名医的机会。这第二部,孤希望你能推陈出新,写一部最基本的读书人,也能看懂的医书,只要他们照着医书行医,便可以轻易的做到照方抓药,治病救人。”

    其实这第二部书,才是楚行的本心,为的就是写一本大乾版的《赤脚医生行医手册》,让大乾的医生多多的,这样百姓的苦难便会少一分,不至于因为病魔,动不动就借高利贷,出让田地,卖儿鬻女。

    吴又可本身就是名医,初次听楚行所言,他觉得非常为难。

    大王这个说法,他其实是能了解的,那就是标准化。

    这是大乾新兴起的一个词,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大乾诸如在生产武器中,使得武器的质量、品种规格、零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叫做标准化。

    大王所求,一听起来,可能是有些匪夷所思,觉得在治病救人是完全不可行的。

    因为在治病救人上来说,每个人的病症都是不同的。

    比如有的人生病了,只需要吃一副药就好,有的人却需要吃上十天半个月。

    而且同样的病症,有的人要吃排泄之药,有的人却需要吃滋补之药。

    这个标准化,没准儿就是个害人性命的东西。

    但困难归困难,但若是能够成功施行,势必会使研究医学,推广医学,治病救人都变得十分顺畅,是个功在千秋的盛事。

    思索了许久之后,吴又可神情肃然道:“大王仁慈,臣敢不奉诏!”渤海郡公的明末大寨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