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笔三国_第344章 三路皆败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44章 三路皆败退 (第1/2页)

    章武二年夏季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军于猇亭、彝陵之地,刘备被迫撤至白帝城,并命宿将赵云领兵据守,以防东吴追击。

    不久之后,马良从成都匆匆返回,得知战事已败,不禁懊恼不已,只能将诸葛亮说的话,一五一十奏报给了刘备。

    刘备听完后长叹一声:“朕若是早听丞相之言,不致有今日之败,如今有何面目回成都去见群臣?”

    随即传旨就在白帝城暂时驻扎,将城中的馆驿改名为永安宫,以示为皇帝行宫。

    随后自有官员统计此次战事之损失,并得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文武官员,都已经殁于此战之中。

    刘备伤感不已,又有近臣奏报:“黄权带着江北之兵,投降魏国去了,陛下可将其家属,移送有司问罪。”

    刘备无力摇手:“黄权被东吴大军隔断在长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这是朕负了他,非他负朕也,何必还要为难他的家属?”

    因此非但没有移罪于黄权的家属,反而还按照常例,仍然命官府照常发放俸禄粮米。

    视线来到黄权这边,他降魏之后,就被引领去觐见了曹丕,后者问他道:“卿今日降朕,是欲追慕于陈、韩否?”

    他口中的陈、韩,指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陈平和韩信,曹丕此话不但将黄权比作了能辅佐魏国的大才,更是隐隐把他自己比作了汉高祖刘邦。

    黄权却毫不为曹丕此话而兴奋,反而流着泪说道:“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总督诸路军马于江北,却被陆逊隔断了归路。臣归蜀无路,又不能降吴,因此才来投奔陛下。本为败军之将,能免一死已是万幸,安敢再追慕于古人?”

    这番老实话反而让曹丕听得大为放心,赞赏之下,当场便将其封为镇南将军,然而黄权心中有愧,坚持不肯接受封赏。

    这时突然有奏报传来:“细作从蜀中返回,说蜀国皇帝下旨,将黄权一门老小尽数诛戮也。”

    黄权听到奏报后,神色不动,淡淡说道:“臣与蜀国皇帝,推诚互信,他知道臣投降的本心,必然不会杀害臣之家小。”

    曹丕闻言,又感慨了一番,随后转头问贾诩:“朕欲一统天下,是应该先取蜀还是先取吴?”

    贾诩回道:“刘备雄才,加上诸葛亮善于治国,而东吴孙权,能知虚实,又有陆逊屯大兵于险要之地,与我魏国有长江大湖阻隔,两者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谋划的。以臣看来,魏国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和刘备的真正对手,就算陛下以天威御驾亲征,也不是什么万全之策。如今之计,还是应该谨守边关,待吴、蜀两国出现什么变故,才是出兵的最好时机。”

    曹丕却有些不信:“朕已派遣三路大军前去伐吴,安有不胜之理?”

    尚书刘晔奏道:“东吴陆逊刚刚击破蜀兵七十余万,此刻正是上下齐心之时,更有江湖天险阻隔,短时间内实在难以攻克。何况陆逊多谋,只怕早已对此有所防备。”

    曹丕听他说完,顿时迷惑起来:“卿此前还在劝朕出兵伐吴,为何今日又来上谏劝阻,到底所为何来?”

    刘晔回道:“此一时而彼一时,当初东吴数败于蜀,其军心大挫,因此可攻也。而如今却大获全胜,全军锐气百倍,因此不可攻也。”

    曹丕缓缓摇头:“朕意已决,必要攻克东吴,卿等无须再言。”

    随即便又下旨,要亲自率领御林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