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二章 内阁首辅黄淮 (第2/2页)
两人是同乡,都是浙江平阳人,关系融洽,而且汤宗当年能出诏狱,也是有赖黄淮向朱棣进言。 “为了奉天殿刺驾的案子?”汤宗笑问道。 “不错。”黄淮点头,沉默几息,神情严肃道,“正传兄,昨日皇上召我问话,问起了奉天殿的案子,我知皇上是在问我接下来该如何办,可我还没有想好,便没有直面回应,但这件事躲是躲不过去。”wap. “宗豫兄,这件事的确麻烦。”汤宗也称呼了黄淮的字,他说了这一句便没有再说,有意让黄淮将要说的说完,看看他的意思。 黄淮自然也知道,便继续道,“正传兄,我知道你为什么同意郑赐意外所致的结论,你我都是前朝旧臣,这件事对我们这些人都非同一般,关乎身家性命,这个结论要是皇上满意也还罢了,但现在事与愿违,我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向皇上推荐你最为合适。” 汤宗闻言笑道,“宗豫兄,不瞒你说,我这次来也正是为了此事。” “哦?”黄淮惊讶。 “宗豫兄,这个案子你大可以向皇上举荐我。” 黄淮看着他,“难道正传兄查到了什么?” 汤宗点头,却不愿意细说,“是有点进展,具体还不好说,但这个案子肯定有问题。” 黄淮惊讶,“果然是歹人所为!”想了想,问汤宗道,“那依正传兄看,这背后会是谁所为呢?” 汤宗摇头,“真正的查案还没有开始,现在可说不好。” 黄淮沉默一下,笑道,“你这一来,我心里就有底了,正传兄果然不愧神断之名,我就知道,这件案子交给你准没错。” 他先是夸赞了汤宗一句,而后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 汤宗奇怪,“宗豫兄为何叹气呢?” “正传兄,这永乐十五年可真是个多事之秋,应天府发生刺驾案,顺天府又发生了鼠疫,正传兄觉得哪件事更重要呢?”黄淮问道。 “都是社稷之事,都重要。”汤宗一时不知他何意,只能这般回应。 “是呀,都是社稷之事。”黄淮感慨一声,“顺天府是我大明的新都城,尚在建造,而今发生鼠疫,官员百姓死伤无计,连皇上钦派去往监工的北 京道按察佥事史铭都已经死了。” 汤宗惊讶,“他也死了?” 要知道,史铭是皇上亲派的监工,专门负责北京行在的督建,身份不可谓不重。 “嗯。”黄淮点头,“如今顺天府外城的建造已经彻底停滞,整个北京城都被隔绝起来,防止疫情扩散,皇宫内更是层层守护,工部尚书师逵已经前往主持,无论如何不能让皇宫的建造停滞下来,以免影响迁都大计。” 他说完看着汤宗,正色道,“正传兄啊,而今这件事才是我大明的头等大事。” 汤宗点头,“宗豫兄考虑甚是。” 话说到这里,他已经大约猜到了黄淮的意思。 黄淮继续,“正传兄,相比于顺天府鼠疫,奉天殿刺驾案自然也很重要,要真的是歹人作梗,自然是要一查到底,一网打尽,可万一要真的是前朝旧臣......” 他说到这里,拍了拍汤宗的手背,郑重道,“正传兄,你也是前朝旧臣,我大明朝堂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虽已猜到,但黄淮这般一说,还是让汤宗心中一沉。 举荐自己去查这个案子轻而易举,可既要让皇上信服结果还不能牵连无辜,使皇上还要继续相信遍布庙堂的前朝旧臣,这才让黄淮犹豫不决,这些话他得提前交代自己。 可问题是,朱棣是什么人,他从来没有彻底相信过任何人,况且汤宗还在建文元年因弹劾陈瑛差点坏了朱棣大事,他之所以还在大理寺卿这个位置上,是因为他政事办理得当,可不见得朱棣就信任他。 对黄淮来讲,汤宗是最好的人选,但对于朱棣,可就不是了。 其实这个问题汤宗不是没有考虑过,他主动来找黄淮举荐自己也不全是因为车在行,而是他原本就一直等待朱棣召见,只是车在行的事让被动变成主动罢了。 郑赐是想脱身这个案子,陈瑛是想躲在暗处放冷箭,自己却不想查案,但汤宗不一样,他觉得自己身为大理寺卿,就需要对皇上,对朝堂负责,将案子查的水落石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置身事外。 现在黄淮说出了所有建文旧臣的担忧,但汤宗却觉得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何必杞人忧天,于是道,“宗豫兄,我也希望这件案子不是旧臣做下的。” 黄淮看着他,笑了笑,“好,正传兄明白就好,皇上估计这两日就会传唤我了,到时我便举荐正传兄你。” 他点破不说破,更不提供建议,如果来一句“那如果真是呢”,汤宗再踢个皮球回来,“那黄大人以为呢”,接与不接,那可就是个问题了。 所以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寂海沉舟的永乐大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