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五章 内部创业 (第2/3页)
陈立东笑着说:“当然听说过,你没来的时候我亲自抓员工培训,还给大家伙讲过。” 俩人说的那个故事主要内容是: 1923年,山姆一家大型工厂的一台大型电机发生了故障。 为了查清原因,排除故障,公司把十几位国内顶级专家请来“会诊”,但一连数月,毫无所获。 后来,他们请来刚刚移居山姆国的日曼国科学家史坦敏茨。 史坦敏茨经过仔细检查和精确计算,用粉笔在电机的一个部位划了一条线,吩咐说:“打开电机,把此处的线圈减少16匝,故障就可排除。” 工人们照办了,电机果然运转如常。 史坦敏茨向这家工厂索取1万刀的酬金,这在二十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工厂老板质疑:划一条线竟值1万刀?简直是敲竹杠! 史坦敏茨莞尔一笑,随即挥笔在付款单上写下这么两句话:划一条线,1刀;知道在哪划线,9999刀。 老板折服,爽快的付了钱。 这样的事情,在东华不胜枚举。 比如技术大拿陈天一,常常能为他人所不能为,被别的技师、大师们赞誉为“不是人”,其实他真的不是“人”。 比如新晋大师吴佳丽,虽然已经是东华电子的副总经理,但她更喜欢和工人们在一起,更喜欢手把手地教一些新员工掌握手工加工电子元器件的技艺。 东华电子新建了厂房、新上了贴片流水线,但是在老元件厂手工贴片并没有放弃。 有一些电路板并不能够放到线上加工,比如某种火箭、某颗卫星上的电路板,还需要手工做出来。 想当年吴佳丽和燕无总厂工会主/席周芳华都是焊电路板的巧手,现在东华电子接贴片订单接到手软,不再为生计发愁,吴佳丽就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传授手艺上。 她带徒弟总会倾囊而授,学到什么新知识也总是第一个想到与徒弟分享,生怕他们不会。 一年前东华名声噪响、金身加持后,一些特殊加工任务被安排过来,比如火箭、卫星上的电路板。 接到这种任务,吴佳丽会与她的几位徒弟亲自上手。 一个电路板小至如同半个巴掌般大小,上面却有密密麻麻的数十种不同元器件,要精准、牢固地把它们焊至各自的“岗位”上十分不易。 电路板上的芯片,只比指甲大上些许,却有上百个“触角”,其间距不足圆珠笔尖宽,但焊接时各个焊点要分明,稍有不慎便会连接导致短路。 一年多来,从吴佳丽手下焊出的电路板,不曾有一块出问题,合格率100%。 现在“吴佳丽工作室”的名号已经在华夏某些特殊部门流传开,吴佳丽本人真正找到了自身价值所在。 再如铸造大师任建富,不仅自己牛逼,还带出好几位牛逼的徒弟。 比如翻砂工张宁,把配置砂子这道工序玩了个炉火纯青,不管什么样的砂子,他轻轻一捏,便知道砂子搭配比例、干湿程度是否适合;靠近一闻,便能判断出树脂砂的好坏。 再如造型工吴旭,每次造型时,他都要蹲好几个小时,不停地用钢片把模型打磨得光滑漂亮,“对待铸件,他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任建富和徒弟们也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复杂铸件。 这些铸件尺寸大、外形结构复杂、壁厚不均匀,对铸造这项传统工艺提出了更高的新标准、新要求。 快速、高质量地造型、配模,从而保证铸件的尺寸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