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六章 固沙机械 (第3/3页)
时干40亩,机械费算成人工费就是10000元,这一万元当然包括拖拉机手和机械师的工钱,再算上两个小工辅助换草,也顶多扣除400元。 一台机械一个台班毛收入9600元,只要工程不断,血赚。 机器作业,可以歇人不歇马,24小时连轴转。 人在驾驶室里工作,外边只要不飞沙走石,照样干。” 陈立东点了点头说道:“好,不错,这买卖值得干,不过你得考虑,将来甲方会把施工费用降下来。” 周金昊说:“一个台班费给够2000就行,那时候我们就卖机械了。” 这就是机械发明魅力所在,一台新型机械的问世,能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为一个产业带来改变。 陈立东说:“只是这个稻草太贵,敢情一吨稻草就要1000多。” 周金昊说:“不是稻草贵,是运费贵。所以如果能就地取材的话,防风固沙的成本就能降下来。” 说到这,周金昊赶紧闭嘴。 为啥? 这里涉及到一个敏感性问题,嘎尔姆没有水稻,但是别的、相近的城市就没有吗?西青没有,西部地区就没有吗? 许多人都知道,在河套那边就大面积种植水稻,整个河套水稻种植面积至少上千万亩。 从河套运稻草过来,里程少一半,运费就少一半。 可是为啥没人提醒陈立东呢? 因为在蓝市收稻草、卖稻草的,是他媳妇的娘家人,将稻草运过来的车队也是用的东华纯电重卡。 这些车队不仅要运稻草过来,还要运钾肥、运这边的特产回去。 这种模式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谁敢破坏,都要损失圈子里大伙的利益。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那啥,周金昊不想做那样的人。 只听陈立东哈哈笑着说:“所以我在乌图美仁乡那边试验盐水稻,如果成功的话,咱们不用打多少粮食,收稻草都不亏。” 周金昊还是没有言语,其实他已经与蒙省那边儿联系过,准备承揽某条公路的防风固沙工程。从河套采购稻草,运费能节约好几百,每亩固沙费用就能控制到600元内。 理论一番,陈立东对周金昊十分赞赏。 科研和生产脱节,是华夏科技最大的弊端。 有些专家确实有本事,但他们搞科研不是为了改善华夏人的生产生活,而是作报告、发.论文,争夺学术上的话语权,不能说不对,却导致不接地气,做不出好的发明。 东华需要的,是周金昊这样的人才,至于一门心思搞学术霸权的,就让他们在那条路上越行越远吧。 PS:海潮经常水数字。这不,发明一台机械,就能写出几百字进行效益分析,这是这本书最大的毛病。 海潮这半辈子接触过的项目、老板、教授、专家多了去了,有些人一张口就是世界一流、华夏仅有,牛皮吹得震天响,可一算账就糊涂,或者装糊涂。 于是,海潮就养成了瞎算账、臭琢磨的坏习惯。 如果各位书友大大觉着这么写不舒服,您可以私下里跟我交流。 至于为啥在工业文里,穿插进农业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工业进步势必反哺农业,另一个方面就是为本书收尾埋条线。 有些书友总盼着主角去征服星辰大海,可为啥要去星辰大海? 在蓝星不好吗? 征服星辰大海的动力是啥? 往好了说,是探索未知世界,直白点,就是为蓝星人寻找更适合的“生存空间”,格局小点,也是为华夏十几亿人找处新殖民点。 有人说,飘向星辰大海需要几个硬件: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大推力、廉价、行星级的载人航天器...... 海潮认为可不只这些呢,遨游天际,吃啥喝啥?在星际流浪又不是飞仙,不能吞食天地灵气,所以粮食和蔬菜也是必须的吧! 还有,在所有影视剧中,人类冲向星辰大海的动力其实是灾难。 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灾难才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那么,最直接的就是来一场核战。 可核大战小编不让写,那就换一种灾难吧。 唉...... 人有三忌:智小而谋大,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 主角是重生加系统,必须牛掰。 您看,海潮这个文科生却要费尽心思让星辰大海出现的合理,让主角牛掰的可信...... 愁啊。滨海观潮的重生之工业狂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