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系统不正经_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八百八十九章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 (第1/2页)

    阳洛桥桥面长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

    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才能建成。

    当时是将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

    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

    建造阳洛桥的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

    就是泉市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

    其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也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

    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

    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

    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

    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

    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

    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李加坡、印、马等东南亚地区。

    从甲午战争后,台岛内大兴建筑之风。

    这个时期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岛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

    通过阳洛桥的建造,其实就可以看出来,惠安传统石雕工艺,为什么被称之为“打巧”。

    而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镂、摘、雕、四道工序。

    这个跟其他雕刻艺术流派的手法差不多,只不过他更加巧妙。

    此时陈文哲看到的仿品,都是仿古的作品。

    比如现存年代最早的,唐末五代闽王王审之兄长,王潮墓前石雕;

    北宋初期我国第一座梁式海港大桥——惠安阳洛万安桥石雕工程;

    明代丁字型石砌古城——惠安崇武古城;

    黄塘后郭宋岩峰寺,凿岩浮雕的高1.75米的观世音菩萨像。

    最后是高近2米的普贤菩萨像,这些算是比较珍贵的。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比如惠安南埔乡元建清修的沙格宫中,就有五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石龙柱。

    其中一对大龙柱,其龙头不是由下向上,而是由上向下。

    一眼望去,宛如从海中腾空而起又骤然俯冲而下,大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见之莫不盛赞惠安石雕艺人的技高艺绝;

    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的后龙乡峰尾,东岳庙内的一对辉绿岩透雕大龙柱尤为奇特。

    若持物击之,东柱会发出铿锵之音,如龙在细呤,西柱则暗哑无声,得以区分雌雄。

    由此可见,惠安雕匠艺人的高超技艺;

    福市于山法雨堂前蟠龙柱,蟠龙自上沿石柱盘绕而下。

    整体风格流畅飘逸,扇形鳞片叠拼匀称。

    腿、趾刚劲有力,充满质感。

    双足一踏波浪,一握带环龙珠,鹿角呈祥、虾须飘冉,虎眼仰望苍穹,大有呼啸而上腾云而去之动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