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瘟疫之下,先救涿郡?还是南阳 (第1/4页)
提到瘟疫。 在汉末,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伤寒症”,或者“寒热症”,这与正处在小冰河期,被小冰期的古怪气候肆虐的大汉息息相关。 按照《资治通鉴》、《后汉书》上的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根据《晋书》和《三国志》记载,伤寒症在建安九年到二十四年时,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上就有两千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曹植在《说疫气》中也写到“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就连世代医学传承的张仲景,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多人,在十年内被伤寒夺取了近一半的生命,这才让他辞官隐居,潜心研究古籍,寻找治疗伤寒的药方。 人言三国时战乱频繁,死于战乱者不计其数,可当真拿“战乱死去的数量”与伤寒肆虐下“死去的百姓”相比,简直不足十一! 记载中,这些巨大的死亡数字均是出现在建安年间。 但古籍中,还有一句话,尤以东汉灵帝时五次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这五次分别是指建宁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 单单这五次大疫,死亡的人数就不亚于建安年间的两千万之多。 而这五次大疫中,又是光和二年,也就是今年的规模最大,死的人最多,不过七月蔓延整个汉帝国,死亡人数超过五百万! 而一切瘟疫蔓延的源头,便是在“南阳”与“涿郡”,在这个时局下,瘟疫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内治不了,外…根本防不住扩散! 可以说… 整个朝廷对“瘟疫”完全没有办法。 没有一个官员愿意…或者敢去“南阳”或者“涿郡”赴任,更没有敢接受抗击瘟疫之事。 这些地方在他们看来,九死一生! 甚至南阳所在的豫州,涿郡所在的幽州,也鲜有人敢去赴任,因为谁都知道,瘟疫是防范不住的,早晚会蔓延到那边。 在袁逢看来… 这玉林观主柳羽进入朝堂,既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那索性,就推波助澜…给他个高位让他去南阳或者涿郡督导抗击瘟疫之事。 他是百姓心中的光啊! 他好意思拒绝么? 上任之下,就算他有命,能在这“九死一生”之地活下来。 可…在无数百姓的翘首期待中,一旦他没能压住瘟疫,没能阻止住瘟疫的蔓延,到时候…站得越高,摔得越惨的就是他柳羽了! 那时候,他还有有何脸面去进入朝堂? 去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百姓? 呵呵… 这是阳谋! 与袁隗再三商量过细节之后,袁逢的心情好了许多,昂首走出祠堂,不忘叫下人安排马车,俨然要出府。 祠堂之外,袁基、袁绍、袁术三人都等在这边。 “爹,你这是?”袁基连忙问道。 “为父去向陛下辞官。”袁逢笑着回道。 比起方才祠堂内的如丧考妣,如今的他…俨然心情大好,似乎…在袁逢看来,他与那个什么玉林观主的“极限一换一”稳赚不赔。 只是… 辞官? 哪怕是袁绍、袁基、袁术心头有所准备,可这两个字脱口,依旧是让他们眉头凝起。 “爹,我去喊娘…让她去向陛下求情。” 袁术搬出自己那位公主的娘… 在他看来,皇室公主多少说话是有些分量的。 只不过,他低估了天子,也高估了他娘…桓帝时期的公主,在当今刘宏这一朝,并没有什么分量。 袁绍语气凝重。“父亲大人,必须要走这一步么?” “呵呵…” 看到孩子们那充满关切的目光,袁逢的心头倒是多出了几许慰藉,他招呼三个儿子。“你们都过来。” “父亲…” “爹…” “爹…” 随着袁绍、袁术、袁基的走近,袁逢的眼眸渐渐的凝起,语气也变得严肃了起来。 “吾儿,当初你们祖父临终前,特地把我与你们叔父喊到身边,嘱咐了我们一番话,今日…爹就把这番话再转告给你们。” 袁绍、袁术、袁基抬起头,除了袁术之外,其它二人的表情也变得郑重了起来。 袁基的话还在继续:“老袁家在你们祖父那一代,是三世三公,到爹和你们叔父这一代是四世三公,可到你们呢?如果还是只以三公为终点,那充其量咱们袁家跟弘农杨家一样是五世三公,说到底,那不还是个‘公’么!” “不还是个会因为‘天狗食日’,就被罢免官衔的‘公’么?你们祖父通透啊,他早就看出,三公之位,终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老袁家这日子到你们这一代是时候改变了!” 轰… 袁逢的话犹如五雷轰鸣一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