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和刘备扶我登基_第一百九十三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第2/3页)

度的缺陷。

    ——豪族垄断,寒门歧视!

    如何打破这「寒门垄断、寒门歧视」?

    如何做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这是刘宏一直在寻找的方法,鸿都门学算是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

    可这科举…

    起先,刘宏也就是正常听着,可随着羽儿细致的阐述,他一下子被吸引了。

    ——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挑选较为优秀的人才,只要有知识有能力就能到朝廷做官!大大的调动了天下士子的积极性。

    ——选拔大量的优秀人才为朝廷所用,这在削弱地方力量的同时,又凝聚了民心!

    ——这才是皇权与氏族博弈中,最完美开辟的新赛道啊!

    一定程度上…

    羽儿的「科举」理论,宣示着门阀主意制度的结束,给普通百姓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激发百姓们读书学习的氛围,也悄然通过皇帝自上而下,直接改变人们的思想,乃至于…科举制会大力促进学堂、私塾的发展,在民间遍布文化气息。

    刘宏太清楚了…

    氏族的能量不仅仅是垄断思想,最可怕的是他们垄断了文化,垄断了一切传播文化的途径。

    百姓读不到书,碰不到书,那几百年后…氏族还是氏族,百姓还是百姓,根本没有办法跨越这个阶层!

    自然…

    伴随着氏族能量愈发的根深蒂固,作为皇帝的天子想要重新洗牌无疑会更加艰难。

    考试好啊…

    嘶,考试好啊!

    刘宏的眼睛徒然睁大,「考试好,考试好啊,只要天子是主考官,那选拔官吏的权利就握在天子的手里,未来的这些官员也会成为天子门生,这可比察举制优越太多了。」

    当然优越了…

    柳羽这属于跳过「九品中正制」直接步入「科举」…

    这可以动摇门阀氏族的根基。

    不过…

    对于「科举」,柳羽必须客观的去看待,科举有其繁荣兴盛的一面,就有其衰败的一面,唐朝科举允许士子推荐作品,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文人与考官勾搭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到了唐末吏治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宋朝统一之后,统治者重用文官,大力实行文官政治,这一举措极大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却为边境的祸乱埋下种子。

    元朝,由于统治者以蒙古族为主,由于统治者以蒙古族为主,因此科举考试制度也带有十分明显的种族色彩,比如科举考试按照种族分等级,汉人的考试次数不仅多而且题目也更加困难,反观蒙古族和色目人只需进行两场考试,而且题目也更加容易,即使中举后的汉人也低蒙古族一等,元朝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有较为明显的「排外」。

    明朝建立后,朱元章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兴办学堂,建立起与科举制度相符合的学校制度。

    这一时期也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最高光最辉煌的时期。

    可到了明末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了衰败。

    清朝时,科举制度的弊端更是完全暴露出来。

    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已经僵化,在思想上已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说到底…

    科举腐败的原因大致有四点,官僚制度的腐败,导致科举制度内部腐朽;

    未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觉醒;

    新阶级的出现与旧阶级的矛盾问题;

    中央集权和君权的力量达到顶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始走向下坡路。

    这些都是历史课本上讲述过的…

    柳羽记忆尤新…

    不过,基于如今的朝代,无疑「科举制」是比「九品中正制」更容易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方法。

    但…有一点,会很难。

    那些氏族…面对动摇他们根基的行为,势必不会袖手旁观。

    「恩科与常科,文举与武举…」刘宏眼眸眯起,他负手而立在细细的思虑着,品评着这中间的事儿。

    自然,他也想到了难点。

    「不过,柳观主啊,以如今朝廷的能量去做这件事儿,怕是会引起天下氏族的剧烈反对,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刘宏提出了他的疑窦…

    柳羽缓缓点头,「所以说,根治氏族的关键在于科举,而推行科举则是需要朝廷的巨大威望,说到底,又回到了那边陲的问题上。」

    柳羽反问刘宏,「陈王殿下,在下斗胆请问,若是…武皇帝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