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读第一篇(十二) (第5/5页)
还是后人添加的那一占、一筮里的‘预言’,说明作者是生活在战国后期,否则不可能写出那种‘预言’的。那‘预言’里,无论是说“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还是说“代陈有国乎?”、“必姜姓也?”,已说明了《左传》的作者是知道战国后期齐国强盛到没谁能比的史实(即“莫之与京”)。确实,到了齐威王、宣王、湣王,齐国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强国。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左传》里能够知道战国后期齐国发展到最鼎盛的时期,但《左传》一书里并不知今本《周易》,也由此证明今本《周易》在战国后期还没有定型的事实。 到战国晚期,西秦也由于经过上百年的改革与发展,已是列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秦与齐成为二强。这时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因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又开始酝酿升格了。最先提出称帝的人,是秦相穰侯魏冉。《韩非子·内储说下》载:“穰侯相秦而齐强,穰侯欲立秦为帝而齐不行,因请立齐为东帝,而乃能成也。”秦国想称帝,但担心齐国不同意,可见齐国的实力之强,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只有让齐国也称帝,秦国才能达到称帝的目的。秦昭王(公元前288年10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称帝的用意,也是为了称霸天下的目的,即“以上伐下”也就名正言顺了。 “为适应这一政治需要,稷下先生们自然要纷纷行动起来,为齐国称帝制造舆论,进行筹划准备。而最热衷于此的,理应是推崇管仲、念念不忘桓管霸业的齐地土著一派稷下先生。他们在前此的理论准备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同五行学说融为一体,挖空心思地为齐王称帝设计了种种方案。根据帝制的需要,对“圣王”、“天子”在不同季节的政令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起居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以求与阴阳的运行和五行体系相配合。这些设计,就记录在《幼官》等一组文章中。”(中国民俗学网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的合流—《管子》阴阳五行思想新探作者白奚) 以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体现于《管子》书中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等篇中。如《四时》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日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这就将木、火、金、水、土五行与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配合起来。又如《四时》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刑德合于时,则生福,诡则生祸。”他们认为阴阳的消长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而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律,刑政和德政要适应四时。所以管仲学派主张统治者要严格按照四时的运行变化而作为,施政一定要配合四时与五行。如果布政不合时令,就会导致天地之间阴阳二气的失调,灾难就会来临。这些神秘主义的东西将成为新的政治学说,其目的是以此指导时政。即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治理国家的施政措施。.ZWwx.ORG 尤其是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以宗教迷信的神秘色彩宣扬君权神授,迎合了战国各国君主争相称霸天下的欲望。这种学说表现在历史观上,就是宿命论和循环论。邹衍的阴阳学说,最主要的就是五德终始的朝代观,他以五行相生相胜学说来论证新政权取代旧政权或改朝换代的合理性。五德循环往复,相代而兴,历史也就如此推演下去。秦始皇统一天下,就以这种五德终始学说为理论根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说:“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秦自称为水德,根据五德终始学说,水德之前是火德,水胜火,于是水德的秦取代火德的周就是合理的了,也就是天意了。因为,这时思想界已把阴阳五行看待成天地人的法则了。 帝制运动时期是阴阳五行发荣时期,由此随着帝制运动,神秘主义思潮也就甚嚣尘上;由此战国百家争鸣的理性时代将终结。 战国晚期随着阴阳五行神秘主义思潮的出现,把“繇题”的《周易》改造成今本《周易》,以“九·六”为爻题而分阴分阳这种结构形式,正与其时代背景相吻合。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