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三) (第2/2页)
君子”承载的道德内容是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周易》一书里“君子”这一概念,除了它传达其贵族统治地位身份之义外,还在于他承载道德内容的要求。即“主体性的内涵是道德性”。《诗》里前期出现的“君子”一词并不是干巴巴的代指周王,“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一开始就赋予上一种情感。如同在“周族开国史诗”中对文王这个称号,同样赋予着情感化,即一种歌颂赞美的称谓。“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是在西周中期之后产生的“诗”作里才较频繁的出现和表述。而“君子”一词是“王”称法后形成的一个政治概念。而“君子”一词的出现一开始被赋予上一种情感化,这种情感化而与《周易》一书里赋予“君子”的道德性内涵是个继承与发展关系。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如《大雅·旱麓》“岂弟君子,干禄岂弟”(平易和乐的君子,求禄求得多遂心);“岂弟君子,福禄攸降”(平易和乐的君子,福禄不断降下来)。 本诗共6段24句,其中出现了“岂弟君子”反复用了五次,这里的“君子”是指周文王,是歌颂文王,歌颂文王“平易和乐”的形象。在《诗》里出现的君子所指向的是作为“周王”(西周中期的诗作)是对周初文、武、成王的歌颂,凡用“君子”一词是指有功有德的周王。“君子”一词出现在《诗》里一开始就赋予上了一种理想与情感的色彩,即树立道德理想的“君子”楷模。 如《大雅·卷阿》 “有卷者阿”(弯弯曲曲的丘陵) “飘风自南”(飘飘而来的南风)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的君子) “来游来歌”(前来游赏来载歌) “以矢其音”(我也敬献一支歌) “伴奂尔游矣”(你你逍遥尽情游) “优游尔休矣”(悠闲自得且暂休) “岂弟君子”(平易和乐的君子) “俾尔弥尔性”(祝你高寿日月长) “似先公酋矣”(继续先公德政杨) 本诗共十段,54句,其中出现君子一词共十次。这里的“君子”是指成王。 西周中期出现的《诗》里,所出现的“君子”是对西周初期王的歌颂赞美的称谓。这“君子”一词的出现表明是对周族开国有功有德之王的称谓。到西周后期所出现在《诗》作里的“君子”已有泛指的特征,泛指“周”的在位者,即有国有家的在位者。已不单指周王。可见“君子”一词的出现就有褒奖之意,后到帝制时代,终于把带有血统身份概念变成纯粹是一种道德概念,“君子”一词变成了一个道德概念。 现代学者余时英对“君子”的说法:“君子在最初即非道德之称,更不是天子之民的通称,而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下层庶民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他们另有小人的专名,“君子”之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自然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手里”。(《内在超越之路》) 确实“君子”与“小人”起初是个对称的身份概念。“小人”纵有道德也不配称为“君子”,因为“君子”本不是道德概念,当然小人再有道德修养也不能进入君子的行列,“君子”是个血缘的统治阶层,“小人”是被“君子”统治的对象。只有到了后封建社会,“君子”与“小人”才变成了道德概念,而失去了身份概念。 若说把“君子”身份称谓,而变成道德概念,说是完成在孔子手里并不确切。孔子只是承继了先儒已将“君子”这一身份概念设定道德内容的继承与深化,孔子所言的“君子”并未失去政治身份概念。???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