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四篇(一) (第1/2页)
第四篇《周易》作者对王制政体的认同 1 《周易》一书所建构的“君子”理念,并不等于《周易》否定王制,而《周易》作者是认同王制社会的,即认同“王”是‘天下’的主人。 《周易》一书里出现“王”的次数是略高于“君子”一词,在《周易》一书里对“王”的表述显然与“君子”不是一个概念。《周易》一书里对“王”的称谓,显然是指拥有‘天下’的主子。虽然《周易》一书里自始至终没有出现“周王”这种称法,但《周易》里的所称“王”,显然是高于“君子”之上而拥有‘天下’的主。《周易》里的“王”是拥有‘天下’者的专有称谓,而《周易》里的“君子”则是“有国有家”者的集合概念。 “王”是既定的‘天下’之主,而‘天下’又是“君子”之“家”、“国”所组成。而‘天下’的太平,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职责,《周易》作者并没有寄希望于“王”这一政治角色,却寄托给“君子”,让“君子”们共同治理好“家国”,共同担当起‘天下’太平的重任。“君子”成为“王天下”的政治基石,“君子”成为“王制”里的中流砥柱,这是《周易》政治哲学的特质。 《周易》一书对“王”这一称谓共有17篇中出现了18次,而等同于“王”的称谓,如“天子”一次、“大君”一次、“国君”一次、“主”三次,这样共出现了25次。 现将《周易》一书里,凡出现“王”(包括等同“王”的称谓)的说法列举如下: 1、《坤》:“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2、《讼》:“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3、《师》:“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4、《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5、《大有》:“公用享用天子,小人弗克。” 6、《随》:“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7、《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8、《临》:“知临,大君之宜,吉。” 9、《观》:“观国之光,利于宾于王。” 10、《复》:“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11、《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12、《家人》:“王假有庙,勿恤,吉。” 13、《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14、《益》:“王用亨于帝,吉。” 15、《夬》:“夬,扬于王庭。” 16、《萃》:“萃,亨,王假有庙。” 17、《升》:“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18、《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19、《丰》:“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