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易学评论》(二十三) (第2/4页)
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我们已知《乾》篇内容是以龙比喻君子之道,以龙的几个变化阶段,象征君子应如何行为的道理,全篇是以龙喻君子的作为。而《文言》在“训释”“元亨利贞”四字时,变成了四德之说。《说文解字》:“训,说教也”。训之意,就是将原文全部顺其理说出来,那么能不能顺其理说出来,这个理,看个人是如何认识了。古代的“训”不同于现代的“译”,这里《文言》把《乾》里出现的“元亨利贞”上升为儒家的君子四德,即仁,义,礼,功业的“理”说出来。那么《乾》里的这四字原理,就是这四德之理吗?当然不是的。这“四德”说是帝制时期儒家的思想与《周易》原创之意是不一样的。《文言》通过这“元亨利贞”四字训出“四德”的这种新儒家的大道理之说,这是古代“训诂”的方式。按现代的眼光来看,这“训诂”岂没了章法,不成了任意的发挥吗?可那古代就是遵循的这一章法。而这被《文言》的作者训成“四德”的“元亨利贞”,其原义到底是什么呢?到目前学界里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一些译本还是从筮卜角度,去译为“大吉大利的占卜”。一些是以万物化生的角度译为“乾卦象征天是万物的渊源,特点是元始,发展,成熟和收获”。这是按取象意而释译,并不是《周易》原创之意。《周易》原创之文,并非是按画符号的取象来填充的辞文,因卦学与卦象(八卦)产生在《周易》一书之后。 我们还记得前面讲过的《左传·宣公九年》里记载穆姜在史巫占筮出一卦时,而穆姜并不相信史巫的解释,而是自己从义理上释解《随》里的“无亨、利贞、无咎”这段话,并且是理性的解释“元亨利贞无咎”之义理,又结合自己的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这穆姜即是从“四德”最早解释“元亨利贞”四字之义理,也是一次有力的排击巫术筮卜的那些虚妄邪说。 我们再把《左传》里记录的引来看一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 穆姜的四德释“元亨利贞无咎”无疑是理性的,也是最早的义理释解《周易》。而这《文言》释解“元亨利贞”也正是从《左传》里移来那个说法吧?只是《文言》把这四德赋予给“君子”之行为了。??? 从《乾》篇的原文来看,并没有赋予“天”的象征。《乾》篇的内容只是用“龙”来比喻君子之为。文章的写法是处于形象比喻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以类象以“推”事理的方法出现。《乾》里以龙喻君子之道,这样看来,“元亨利贞”就不是象征天道的四季变化,即“育化收藏”的道理。到《文言》完全把《乾》里的"元亨利贞",有这“训”,就“顺”到社会人伦上来,就形成了"仁、义、礼、事"四种道德上,成为儒家的宗旨。 《周易》原初的“元亨利贞”的意思也不过是寓说“君子如此这样的话,其结果是大而亨通有利的好结果”。就是由篇名到内容,来一个统领的概括含义。若对《乾》里的“元亨利贞”理解的正确,必须从篇名与篇里的内容结合通篇去分析认识。因为《周易》一书是作者精心编排而系统化的义理文章,既然是精心编排的内容,故篇名与题目和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思想也是明确的。《乾》篇的篇名是“乾”,而“乾:元亨利贞”,就如一篇文章的立论或命题。“乾”在《周易》原创之字应是“健”。“《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虽然后以“乾”并取象“乾”为天,但阐发的含义与《周易》原创之意并不背离。是赋予“君子”的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