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易学评论》(六十二) (第4/4页)
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又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云者,质于夫子平生之语,可以知之矣。其曰‘知者观乎彖辞,则思过半矣’,又曰‘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云者,以常人之情而推圣人可以知之矣。其以《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而不知七八九六之数同,而《乾》、《坤》无定策,此虽筮人皆可以知之矣。至于‘何谓’、‘子曰’者,讲师之言也。《说卦》、《杂卦》者,筮人之占书也。此又不待辨而可以知者。然犹皆迹也,若夫语以圣人之中道而过,推之天下之至理而不通,则思之至者可以自得之。” 以上九个问答题的前四问应是一个问题的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以童子问《系辞》是不是孔圣人作的,欧阳修回答不但《系辞》不是,而且就连《文言》和《说卦》以下(指《杂卦》、《序卦》)都不是孔圣人作的。 第二是进一步回答不是圣人作的所列举的证据。这里欧阳修说的却有道理,尤其《系辞》杂乱无章,亦非一人之言也。当然现在对《系辞》更加清楚非孔子所言,因考古发现西汉初"帛书《易传》里的《系辞》还没有讲筮法的"大衍之数",后来《系辞》里出现的"大衍之数"章,自然是西汉时期篡入的。 欧阳修通过《文言》《系辞》与《说卦》里的不同说法,找出矛盾点,而质疑非圣人言的根据。欧阳修认为的“其余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于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之如此也。” 欧阳修所举的诸证,以证明《系辞》,《文言》等篇之文“繁衍丛脞”、“自相乘戾”,并非孔圣人所言。以“繁衍丛脞”来说,虽于《易》义无甚大害,但是重复繁杂混乱,认为是后人杂取众讲师之言,择之不精,拼凑编纂而成,如果认为是圣人之作,实为大谬。对于其“自相乘戾”之处,则由于“害经而惑世”,实误学者,为患甚大,不可以不辨。 第三是欧阳修回答童子所问“于此五说,亦有所取乎?”(这里的五说,是指《易传》里的《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欧阳修指出,关于元亨利贞,《文言》既说是乾之四德,又说“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这就并非四德,因这两个说法是互相矛盾的。欧阳修则认为元亨利贞乃古之占辞,“吾知自尧、舜已来,用卜筮尔,而孔子不道其初也,吾敢妄意之乎?"再因《左传》襄公九年记载,四德说出自鲁穆姜,为孔子未生前之说。欧阳修以此为证,认为《文言》非孔子所作。 第四是回答"五说皆无取矣,然则繁衍丛脞之言与夫自相乖戾之说,其书皆可废乎?” 虽然如此,欧阳修并不否定《系辞》等篇存在的价值,只是强调把它们看作是讲师解经的说法。并认为既有口耳相传的圣人之言,也有由讲师妄加的非圣人之言,需要进行一番的研究,名辨是非,不能盲目轻信而已,自然也不必舍弃,说明还是有用的。 五至六问是上四问的一个组合部份,为进一步阐明其所言非圣人作《系辞》等认为的佐证。 七至九最后三个虽问答八卦这一问题,同是九个问答的前一问答的问题组成,为证明那五种说法非圣人言。 后三问是回答童子所问八卦之说的矛盾性,因《系辞》一方面认为八卦出自河图洛书,而图书乃神马负之自河而出以授于伏羲的,这就是说是神授之,人之所为;而另一方面又说八卦是伏羲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由自己创作出来的,这就与前说相矛盾。《说卦》又提出了另一个说法,“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认为八卦出于蓍。认为这种说法“至其自相乖戾,则曲为牵合而不能通也”,决不可妄信为圣人所言。 总之,欧阳修《易童子问》三卷以问答式只解剖今本《周易》所谓卦辞,及《易传》除《彖》《象》外其它五种《易传》文非圣人所言的论证。 现在对于《易传》来说,不仅仅是《易传》里五篇不是孔子创作,而整个《易传》都不是孔子所言。对于《易传》非孔子作,自不待言。 前面我们说过,是《易传》影响了《周易》,从一部在人们眼里错看作算卦书,上升为帝制里的"经书",《易传》成就了《周易》。也是《易传》的作者们挖掘了《周易》里的义理,在西汉帝国里使《周易》上升为经,也使自身(《易传》同为"易经"的组成部分。可又是《易传》始搞乱了《周易》,既象数去说《周易》,又神化了《周易》。 是欧阳修始质疑《易传》非圣人言,开疑古风气之先,其勇气与精神可嘉!因《易传》至汉上升为《易经》的内容,在汉至宋的上千年里,其《易传》的学说是远远高于《周易》,以经解经(以《易传》解释《周易》)奉为圭臬。 再者,说明宋帝制前期里的学术是自由的,人们还能著书立说质疑科举考试指定的圣人所言的"经"书,难能可贵。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