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天下第一哲学》(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天下第一哲学》(四) (第2/3页)

也最好,这句话是古人的教育理念。因学童若能够主动去学习,就会很用心,就会不断进步。如果是被动的学习,就会越学越烦,产生抵触情绪,老师再怎么催促,学生也会当耳旁风,应付了事,慢慢养成了怠学心理,即使再花多的世间补习,学习进步效果不佳,因为他心没在这里。所以教育不应强加给学童,学童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向老师请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本段里“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是讲老师与学生间教学互动问题,即讲究教育学童的方式方法。如学生第一次提问,老师就应给出问题的回答,答疑解惑是老师承担着传授知识与责任。老师在回答上很关键,既是让学童解开心中的疑惑,又能让学童获得知识的积累。

    这里"初筮告"喻学童第一次问,老师应回答解惑。如果是“再三渎,渎则不告”。即下次还来问同样的问题,并切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问这同一样的问题,那既是对老师的不恭敬了,也表明学童没认真用心听讲,老师就不能反复回答。因老师不再告诉这一问题,也是警告其听老师讲课时,就会认真去听讲了。

    本段讲的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培养他们认真听讲,并且有礼貌恭敬地提问。这段话又所体现的是,师道尊严的教育核心。不过这里,作者用了筮法上的一种说法,来做比喻,造成了后世的不少误解。

    “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刑人”:指典型示范教育的意思。“说”:通脱。“桎梏(zhigu)”:一指镣铐;二指约束,阻止的意思。

    本段意思是:“开始对儿童启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树立典范,但也不能脱离管束。若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大失所望。”

    正如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典范教育是考名牌学校及出国那样,而本篇里树立的是什么的典范呢?应是树立的尚武教育,或称军事主义教育。如同大集体生产队时代那种,在青年心目中树立起参军光荣,有出息的典范效应。

    “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本段意思是:“披戴上勇士的甲胄,这样的人有出息,娶妻吉顺,是男子成家立业的根本。”

    这里表明了一个尚武的时代,一方面是军功能够拓土开疆。即有军功的人能够得到封赏。这里的“包蒙,吉。纳妇吉。”如同毛时代,农村里的青年,当上兵是很光荣和有前途的事情,既不在田里种地了,也马上有人上门提亲了,娶个媳妇就顺顺利利的,在这种典范的树立下,多少农村青年梦想穿上绿军装。西周后期,是邦国林立,也是战争不断。当兵也可能给予政策上不少的好处,也就重视儿童的军事启蒙教育。

    “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勤勉。“用”:实行。“取”:取得。“女”:你;指受教育的儿童。“金夫”:勇士。

    这一段是说“要对儿童勤勉的进行施教,培养他们的勇士精神。”

    “见”:出现。“见金夫”:造就勇士。相反“若不能躬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不有躬,无攸利)。”

    这是对君子讲的道理,使君子明白培养造就勇士成长对国家的重要性。

    “困蒙,吝。”

    “困”:受困。“困蒙”:受困于蒙昧无知。“吝”:耻辱。

    本段意思:“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确实,百姓蒙昧无知,国家就不能发展与强盛;政治上蒙昧无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