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天下第一哲学》(五) (第2/3页)
大川”的事情。这里的“利涉大川”,不能理解成渡过大河。这里是比喻,寓意着事情将要完成与实现。“君子”要完成事业,这事业就是"齐家"、或治理好一国,就要建立在一种根本的准则上,就只“有孚”,即爱民。"有孚"就是作者构建的政治准则。我们常说《周易》里充满着一种忧患意识,而《周易》里的忧患意识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思考,这种积极的意义往往体现在有着明确而正义的目的上。而指导这种目的行动,准则,就是“有孚”理念。即为“君子”构建起一座明亮的灯塔那样,在指明着方向。 《周易》里有不少篇章里讲了“孚”或“有孚”,而没有一个是当“俘虏”的“俘”来讲的,若当成“俘虏”的“俘”解释,是根本讲不通的。甲骨文里也出现了“孚”字,写法是“”,从又,从子。像一只手抚爱小子之形。金文“师寰簋”之“口”填实写作“”,本义是抚爱。《说文》:“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见《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虽然“孚”也当“信”讲,但“孚”的本义是“抚爱”,就像大人抚爱孩子的那种内心情感。《周易》把“孚”上升为“有孚”这一政治理念,其意是很明显的。“有孚”的含义,就是上体恤下,上关怀下。即让“君子”爱民,犹如“爱民如子”的那种含义。“有孚”理念的构建,实乃是儒学“民本”思想建立了起来。为何《周易》一书里强调的是“有孚”,而不是“有德”呢?我们已知“西周书”里充塞着大量的“德”教之说。正是周初的“德”说,是来配合天命的,那叫“以德配天”,是讨好天意的,是让天神保佑统治者。“以德配天”重视的是“上神”,而不是“下民”。西周统治者提倡的“德”(即《尚书》里的“德”说),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以德治国,而是“以德配天”的思想,修德的目的,是配合天命的,是君权神授的神学目的论。而《周易》构建出的“有孚”理念,正是走出了西周前期“以德配天”的神学思想。《周易》里的“孚”是来“配民”的,是让统治者(君子)重视民意,关怀民生,而不是天命。这就是《周易》构建的“有孚”思想,这就是哲学的突破。 《周易》里共有二十三篇文章里出现三十四处“有孚”(或“孚”)的表述。并且还有一篇名为“中孚”的文章,讲述“君子”爱民而立身,立国之道。 《周易》里的“君子”与“有孚”是一对政治哲学概念。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君子”是“体”,而“有孚”则是“用”,即“君子”是治国的主体,而“有孚”则是主体治国所实施的内容。“君子”是通过“有孚”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周易》里的“有孚”(或“孚”),是“君子”以爱治国的政治核心。 我们现把《周易》一书里有关“孚”说列引如下: 1.《需》:“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2.《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3.《比》:“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4.《小畜》:“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5.《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6.《大有》:“厥孚交如威如,吉。” 7.《随》:“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于嘉,吉。” 8.《观》:“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9.《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10.《大壮》:“壮于趾,征凶。有孚,贞吉。” 11.《家人》:“有孚威如,终吉。” 12.《睽》:“睽孤,遇无夫,交孚。厉,无咎。” 13.《解》:“解而拇,朋至斯孚。君子维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14.《损》:“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15.《益》:“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16.《夬》:“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 《萃》:“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昝。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萃有位,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