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大发现》(三十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三十六) (第2/6页)


    《泰》里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正道。勿须忧虑,灾难自然克服,这正是有了爱,才会享有幸福”。

    《泰》篇讲述事物由小发展到大,由弱发展到强盛的辩证道理。这一段里的“无平不陂,不往不复”,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并用此来比喻推论政治道理的,但已上升到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即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既然事物是在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人不是被动的听之任之,而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有一种精神,即要坚守一种处身立世的准则,由此而引到“有孚”理念上来。既然“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这是客观规律。那么就应坚守正道,勿须忧虑,灾难就会克服掉,有了爱,这样就会拥有幸福。”这是说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如何来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即如何面对社会人生呢?《周易》作者提出了救世良策,就是“爱”。这里把“爱”上升为普世的道德信仰了。《周易》里的“有孚”观,已被上升为“爱本体论”。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从爱中寻求到和解与和谐。只要人人有了爱,却能消弭人世间的苦难与不幸。爱却能成为人活世的指路明灯,这就是古典《周易》政治哲学彰显的人文精神。

    5、《大有》篇中的“有孚”理念

    《大有》篇是讲述农业上大丰收应遵循的原则问题。

    《大有》篇全文是:“大有,元亨,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匪其彭,无咎。厥孚交如,威如,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一篇内容是说:“农业上大丰收,是大而亨通的好事。要争取农业上大丰收,既不遭遇自然灾害,也没有人为的祸害,既使劳动艰辛,最后获得农作物的好收成。用大车装载着丰收的农产品,送到指定的地方,这样做没有任何害咎。各城邑的有功的诸公,享受到天子的宴请,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确不能享有。要反对那些不正确的观念,这样才不会出现灾害。以爱为准则,去交往,建立威信,才是正确的道路。农业生产有了风调雨顺,才能大获丰收”。

    这一篇文章里的“厥孚交如威如”。其意是“以爱为准则,去交往,建立威信,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正是体现了“孚”(爱)的理念。在作者看来,农业大丰收是靠“无交害,匪咎”(不遇自然灾害,也没有人为的过失)。农业上的大丰收又是“小人”(劳动者)辛勤的劳动结果。可受到好处与奖赏的却是王公贵族,而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好处与重视。这就是应当反对的不正确的观念(“匪其彭”)。如何纠正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呢?作者所强调的就是“厥孚交如,威如,吉”。这里的“厥孚”无疑是让统治者给于劳动者(“小人”)以爱相待,要爱护百姓,才能建立起领导者的威信。这里的“孚”,体现的就是“爱民”,即后儒家的“民本思想”。

    6、《随》文里“有孚”原则的体现

    《随》里说:“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孚于嘉,吉”。

    《随》篇是讲述官位(犹如现在的干部组织工作)上应遵循的原则问题,但已然强调的是“有孚”理念。

    这段话的意思是:“追随是为了占有获得的官位,是有凶险的。只有把爱作为行动的根本原则,以此为光明的引向,还有什么灾祸呢?爱是通向美好吉祥的根本。”

    本段内容体现了作者对官僚体制上官位交替的思考。中国是个官本位的传统之国。西周虽然是分封制,而所谓周王的“天下”与分封的诸侯国里,替王与诸侯公们的管理者,又是“臣”,即所谓的“官”。西周已开始就形成了官僚体制,不过是官僚体制的初期形态。也只有官僚体制里,从政治经验上所得出的是“履虎尾”。官僚之道,是一个高风险的道路。如何避免这风险呢?作者从经验中得出的规避这种风险,只是别占有官位,该急流勇退时就退下来,别占着官位不放,这不过是从政治生活中吸取的经验之谈。作者也只能从道德层面上来寻找规避风险的方法,这也是后儒家道德观的文化渊源。《周易》作者所构建的“有孚”理念,正是为君子治国树立起一个准则。“有孚在道”,即把“爱做为一种根本行为准则”去做,就不会有什么灾祸,这就是官道上的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无疑“有孚在道”,是君子安邦治国上的行为准则。君子遵循了“有孚在道”,就不会出现灾祸。如同现在讲的“执政为民”,把心思放在人民的利益之上,而当官的自然就不会走向邪路,也得到人民的拥护。当官的自己不会犯错误,也消除了来自人民反抗的危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当官的不就没有了危险。正是有了当官的一心一意的“为人民服务”,当官的自然是通向美好吉祥的前途,这就是“孚于嘉,吉”的内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