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四章 平地惊雷一声响,小徐博士雏...咳咳,初登场(上) (第3/3页)
就是话语权的影响力,潜移默化且不可忽视。 当然了。 这些都是今日过后才需要考虑或者说期待的事儿,眼下潘院士比较想知道的是...... 威腾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在念完几遍盘古粒子的汉语后。 威腾顿了顿,又继续问道: “潘先生,我记得此前你曾经给出过一组数据,其中的flux取值是17.885,指数映射生成元是1.3399596,对吗?” 潘院士微微一怔,旋即便点了点头: “没错。” 在发布会刚开始的时候,科院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 数据中包括了二次发散参数、奇偶性差异、波函数导数算子、flux取值、指数映射生成元等一系列的数值。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波函数的相关公式,计算出孤点粒子的oxika值。 以此来简单计算出孤点粒子是否符合暗物质特性。 后来铃木厚人针对科院提出的质疑,也是从数值中的二次发散参数入手的。 可问题是...... oxika值虽然是个可以通过笔算计算出来的简易值。 但科院提供用于oxika值计算的那些运算数据却是用仪器测量、统计出来的,精确到了不能再精确的地步。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牛二是f=ma。 在数据完整的情况下,合外力f可以轻松用笔计算出来。 然后大家可以拿结果来判断合外力是大还是小,是人拉的力,还是驴拉的力等等.....就像用oxika值大小来分辨计算目标符合哪种暗物质模型一样。 但f这个合外力的计算难度,和质量m和加速度a的测量难度其实是不成正相关的。 m可能是用秤砣甚至手掌掂量出来的估算值,也可能是用最精密的仪器得出来的高精度数值。 其中中科院这次提供的运算数据,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 同时眼下随着各大机构最终成功的出炉。 这些数值也不存在科院虚构的情况——暗物质的实锤就在那儿呢。 也就是说威腾不可能像铃木厚人那样从二次发散参数方面提出质疑,认为科大造假了。 那么威腾问这两个数值是什么目的呢? 就在潘院士眉头微微皱起的时候,台下的威腾又说道: “潘先生,我想问的是....你们没有感觉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之间似乎有些怪异吗?” 潘院士盯着威腾看了几秒钟,方才意有所指的开口道: “很抱歉,威腾先生,我觉得有必要向您强调一点——或者说您应该也知道,根据各大机构反馈的复验结果,科院这次给出的数据不存在任何造假的情况。” “况且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都是第二轮得出的数值,参与的机构不下四十家.......” 潘院士此时依旧保持着克制与尊重,不过语气和语义中已经带上了一些警告的意味。 只是令潘院士有些奇怪的是...... 威腾在台下静静听完这番话后,既没有表示不满,也没有露出怯色,而是飞快的摆了摆手: “抱歉,潘先生,你可能误会我的意思了。” “我不是在指责科院的数据有问题,而是指这两个数据不应该是那两组数字——如果只有盘古粒子作为参量的话。” 随后他想了想,又举了个例子: “太阳系的行星发现史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在18世纪的时候,威廉·赫歇尔发现了现如今的天王星。” “接着奥本·勒维耶等人通过轨道天王星的摄动,以牛顿定律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这也是经典物理在宇宙学的一大知名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界发现海王星的存在不足以修正天王星的偏差。” “打个比方,海王星对天王星的理论影响是-2.2,但天王星的实际偏差却是-3。” “直到冥王星被发现,这个误差才被优化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虽然依旧存在偏差,但那是极端精细、需要用到超算才能体现的数值。” “根据我刚才的计算,眼下科院给出的flux取值和指数映射生成元,似乎也存在这么一个情况——前者太大,后者太小。” “.......” 潘院士沉默了几秒钟,心中骤然冒出了一个猜测: “威腾先生,您的意思是.......” 威腾与潘院士对视了好一会儿,方才重重一点头: “没错,潘先生,我认为在盘古粒子周围的轨道上,可能同样存在着一颗未被发现的.......” “冥王星。” .........新手钓鱼人的走进不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