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八十七章 隐藏的第二层地宫(继续九千字爆肝!!!) (第5/5页)
明十三陵也是如此。 明十三陵的平均地宫深度在25.6米,所以渗水属于必须要考虑的环节。 至于雨水就更好理解了,下雨时在地面堆积起来的雨水流入嘛。 随后翁同顿了顿,继续说道: “面对可能存在的两种积水情况,大多数皇陵都设计了很有效的排水设施。” “这些排水设施一开始效率很高,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便会逐渐出现功能上的问题,甚至....完全失效。” “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这座陵墓的排水设施就出现过一个40多厘米的缺破口,在94年的时候才被文物局修复。” “因此如果永陵的排水设施出现了缺口,同时又遇上了一些洪涝....那么确实有可能出现河鱼闯入陵墓内部的情况。” “加之地下渗水以及周期性雨水的流入,永陵内部的积水也不属于‘死水’,倘若那些石像上再生成青苔之类的植物,那么鱼类的食物来源也就有了......” 看着侃侃而谈的翁同。 姜成谷脸上最初的惊讶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被思索之色取代。 同时他的脑海中,也迅速回忆起了十三陵附近的地图。 十三陵位于昌萍区郊外,紧邻温榆河的支流东沙河,边上就是十三陵水库。 历史上的这块区域,确实经常爆发洪涝灾害。 实际上。 当初正是因为洪涝影响了两岸村舍、农田的原因,国家才在此建立了十三陵水库。 因此理论上来说。 在某次洪涝爆发的时候,有几条鱼通过永陵的排水缺口流进了地宫,似乎..... 也说得过去? 想到这里。 姜成谷的表情不由有些微妙。 他忽然想到了之前整理设备的时候,他还在车子的后备箱处发现了一根鱼竿,当时鱼竿的主人还说过去坑里甩几竿的话...... 这就是钓鱼老吗? 当然了。 这个消息意外归意外,在经历了早期的惊讶后,众人很快便也接受了这个事实。 反正就几条小鱼儿而已。 因此几分钟后。 众人便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了检测报告上。 “这几条鱼位于陵墓的过道上,另外过道中也明显检测到了一些灯盏器物的痕迹。” 徐云再次将页面翻过,几次的介绍之后,他对报告的布局也愈发熟悉了起来: “与过道形成垂直的区域是三间墓室,居中的是中殿,接着是前殿,最后是隧道券。” “从面积上来说三者依次减小,中殿的面积同样是240平米左右,前殿大概150平米,隧道券30平上下。” 隧道券。 别看这个名字看起来有些拗口,但它实际上是地宫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 它是地宫的引导部分,也就是挖掘出来的沙土会从这里被运输出去。 换而言之。 隧道券的石壁,便是地宫大门的外部,性质上相当于玄关。 这部分在明朝之前叫做“提凑”,明朝之后改叫隧道券, 等到了清代又把它进一步扩展,出现了隧道券、墓道券、穿堂券、明堂券这些结构。 随后徐云从边上拿起一瓶怡宝润了润嗓子,又说道: “根据探测结果显示,隧道券内部填充着大量的沙石,把入口完全封堵住了。” “中殿和前殿里头则封存着大量的随葬品,看起来应该是珠宝之类的器物,同样被积水浸没。” 听完徐云的这番介绍。 姜成谷再次点了点头。 这次徐云没有明确提及随葬品的信息,也就是说从形状上来说,这些随葬品中应该没什么特别怪异的东西。 紧接着下一秒。 姜成谷忽然发现了一个情况: 此时的徐云已经汇报好了九个大小墓室的情况,但他手中的报告厚度,却还剩下..... 足足一半。 诚然。 目前的地宫还有一些信息没有完全汇报完毕, 比如说外部隧道的长度宽度、某段区域是否坍塌等等。 但即便是整条隧道全部坍塌淤堵,理论上也不至于剩下一半的厚度——毕竟这属于张子昂他们的活儿。 想到这里。 姜成谷的脑海中骤然划过了一道闪电,有些急促的对徐云问道: “徐博士,莫非......” 徐云看了他一眼,意会了他的想法,并且很快点头说道: “没错,姜处长,我们在这九个墓室所在层的下方,还发现了一个墓室。” “一个.......” “没有积水的墓室。” ........... 注: 连着四章九千字更新,明天还有!求月票! !新手钓鱼人的走进不科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