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三章 剑桥的那些事儿(6.4K) (第1/4页)
在上辈子前往剑桥大学做交换生的时候,徐云是在国王十字站搭乘的列车。 前后没一个小时就抵达了剑桥。 如今两辈子过去。 13.5英镑的车票价格仍旧记忆犹新。 嗯,才不是因为那被偷的一百英镑呢T.T..... 眼下这个时间点列车是别想了,国王十字站还有一年才竣工,1852年才会启用呢。 不过马车在乡间小道上行走的感觉,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五個多小时后。 嘎吱嘎吱—— 离开伦敦主城的徐云一行人,终于悠悠然然的抵达了剑桥郡的剑桥镇。 剑桥剑桥。 这其实是个音译与意译合成的地名,也就是剑河之桥的意思: 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人们称为“剑河”。 有了河,自然就得有桥。 于是乎。 人们把数学桥、格蕾桥和叹息桥这几座桥的一组合。 剑桥这个地点便随之出现了。 这里顺便说个可能不那么冷、但也不那么热的小知识: 当初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说的其实就是剑桥。 同时在剑桥大学读过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剑桥大学本身没有一个指定的校园,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 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建在剑桥镇的剑河两岸,以及镇内的不同地点。 某种意义上来说..... 剑桥镇,有些类似于日漫设定中的学园都市。 内中的教学和生活,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平衡点。 彼此相融,互相成就。 其实当初在选择交换学校的时候,徐云的可选项并不止剑桥一所。 除了剑桥外。 当时还有牛津、宾夕法尼亚大学、4V那边的NTU可以供徐云随意选择。 毕竟只是一年的交换生,获取的学分要折算成原校分数的,学位证依旧是在本校获取。 所以交换生比留学生的录取难度要低一点儿,可选项自然也就多一些了。 不过徐云最终还是选择了剑桥,内中有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源自一篇他在零几年时读过的《意林》。 那篇文章的标题叫做‘不上一天学,照样读剑桥’。 内容是一位名叫做亚历克斯·达乌提的男孩在没有高中毕业证的情况下,被剑桥大学‘开明’录取的故事。 当时《意林》的那篇文章说这是在《泰晤士报》上看到的报道,笔者优化转述了一遍。 字里行间都是对国外教育的夸赞,以及对国内的反思。 因此徐云一直都对剑桥大学抱有不错的好感,最终也就顺理成章的报了剑桥大学的交换生。 不过等到了英国以后,他才知道了一个真相: 剑桥大学的校风确实还不错,毕竟全球的顶尖学府嘛,校风不可能差到哪儿去。 但那个所谓亚历克斯·达乌提的男孩...... tmd压根就不存在! 后来徐云还特意打电话问过《泰晤士报》。 结果对方也同样明确表示,他们从未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网站检索同样也是一片空白。 这就很无语了....... 现在如今回头看看。 当年的《读者》也好,《意林》也罢。 这些杂志不知刊登过多少反智的言论,挂着鸡汤行美化国外之事,真是其心可诛。 视线再回归现实。 也不知道是不是回到了自个儿地盘的缘故,此时汤姆逊脸上的表情要比平时生动了不少。 只见他一副主人家的模样介绍着校内情况: “这座就是叹息桥,也是剑桥大学名气最大的一座桥。” “剑桥大学治学严格,许多平时不努力学习的学生在考试挂科后,便会到这里叹息、流泪,所以它便被取名为了叹息桥。” 说完汤姆逊又指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