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 掀,都可以掀(8.2K) (第3/4页)
电解池,嘴中喃喃: “光伏.....导体.....” 没错。 徐云这次示范的第二个实验,正是光伏效应! 本土中光伏效应的发现时间是在1839年,亚历山大·贝克勒尔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见到了这个现象。 效应的现象便是徐云演示的那样: 两个铂电极放到电解液里用光线去照射,电解池中便会出现电动势。 不过在这个时间线里。 受小牛影响。 电子元件领域得到了极其高速的发展,贝克勒尔的父亲家安东·西萨·贝克尔勒在电灯的发明中参了一股,因此亚历山大·贝克勒尔也就错失了发现光伏效应的机会。(这个伏笔居然没有人发现,桑心啊....) 当然了。 既然提到了亚历山大·贝克勒尔,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了: 居里夫人。 1903年。 为了表彰镭元素的发现,诺贝尔奖组委会将诺贝奖颁给了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 其中贝克勒尔排名第一,皮埃尔·居里——也就是居里夫人的丈夫排名第二,居里夫人本人排名第三。 并且居里夫人的名字是在其丈夫皮埃尔·的强烈要求下,才被贝克勒尔加上的。 不过实际上呢。 贝克勒尔的这波获奖有很大水分,堪称是最早一批混一作的例子。 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很简单: 他在1896年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并且引导了相关研究。 但其实呢...... 贝克勒尔将这个现象认定成了荧光,压根就直接无视了它,镭发现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才是出力最大的人。 另外,后世传闻皮埃尔和贝克勒尔合作亲密无间,这也是谎言。 皮埃尔一直讨厌贝克勒尔,如果不是瑞典的数学家罗比·加拉格尔把提名信的内容告诉皮埃尔,皮埃尔恐怕到颁奖时都不知道具体谁被提名了。 至于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应该都听过了。 1906年。 皮埃尔.居里在路上被马车撞倒,当场身亡。 居里夫人在寡居几年后和学生郎之万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另组家庭这属于人之常情,更别说居里夫人也不是无缝衔接,最短最短都有三年多呢。 但奈何郎之万当时是有妇之夫,这就导致了她们的爱情故事蒙上了许多非议色彩。 1911年11月7日。 路透社报导该年诺贝尔化学奖将授予居里夫人。 结果11月23日。 郎之万夫人就通过其兄,在报上发表了居里夫人给郎之万的情书。 自那之后。 高卢的报刊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居里夫人与朗之万的“神秘恋情”,并开始大量公布她的信件。 一些高卢人还去袭击她的住宅,用石头砸坏她的窗户。 一批原本支持居里夫人的高卢科学家也开始改变立场,他们联名写信让玛丽离开法国。 导致居里夫人最终没有选上高卢科学院的院士,而是逃到了高卢境内的一座修道院躲了14个月方才挨过了风声。 ‘波兰荡妇’这个侮辱性的字眼,就是那时候出现的。 这里再说个比较骚的小插曲。 郎之万在和居里夫人分开后,妻子同意朗之万可以公开拥有一个除了居里夫人之外的情人,以此为条件来挽回失败的婚姻。 多年以后。 朗之万为了养活情人,居然厚着脸皮请求居里夫人在研究所为这个女学生安排一个职位......(CNKI:SUN:KXSJ.0.2014-07-019) 奇葩年年有,20世纪初特别多。 好了。 视线再回归原处。 光伏效应在严格意义上和波动说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步骤。 一来这是一次思想上的过渡,避免这些大佬骤然见到某些现象后心脏病突发,造成人类科学史上的悲剧。 另外便是为了..... 启发老法。 别忘了。 半导体这个概念,就是老法提出来的。 瞧他现在跟吴老二似的抖动频率,搁玄幻小说里头那就是妥妥的‘顿悟’好伐? 随后几位教授也相继来到电解池边,再次观察了一阵现象。 斯托克斯甚至还上手去摸了摸铂电极板,咻的一下便收回了手指。(不建议试哈,大致感觉和漏电的金属主机箱有点像,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问就是当年头铁) “真是奇怪......” 摸着有些酸胀的手指,斯托克斯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说道: “为什么用光线照射铂电极,溶液内部就会产生电流呢?” “按照安培先生的理论,光照让电解池内部出现了一个闭合的、有电势差的回路?” 一旁的另一位教授上前了两步,伸着脑袋朝电解池里看了几眼。 此人叫做巴特·伯里格斯,是剑桥大学如今能排名前五的物理专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