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_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多了一朵乌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多了一朵乌云 (第2/3页)

味道,真喝起来还带着一丝涩味。

    同时呢。

    氰化物之所以会有害,真正原因是它所含有的氰基离子。

    这玩意能和人体内的铁离子结合,铁离子被氰根结合之后就不正常工作了。

    进而呼吸酶被抑制,造成组织、细胞内窒息。

    而中枢神经细胞对于又缺氧非常敏感,因此死者通常会死于呼吸中枢的麻痹。

    这就是剧毒氰化物致死的毒理。

    在通俗概念中。

    所谓的毒性氰化物,其实主要是指三种物质。

    也就是氰化钠、氰化钾、氢氰酸哥仨。

    像氰化铂酸钡就很难解离出氰基离子,因此它的毒性相对不大。

    所以这玩意倒确实是个没啥明显危害的物质,不太像铅盘之类的毒物,被长期使用而不自知。

    随后高斯又看了眼法拉第,法拉第立刻意会了他的想法,转身对基尔霍夫说道:

    “古斯塔夫,你去隔壁实验室取几张相机底片过来,速度快点。”

    基尔霍夫点点头,恭敬说道:

    “明白。”

    说完他便朝屋外走去。

    过了几分钟。

    基尔霍夫去而复返。

    只见他快步来到法拉第身边,将手中的一个牛皮袋递到了法拉第面前:

    “法拉第先生,底片我带回来了。”

    “有劳你了,古斯塔夫。”

    法拉第接过牛皮袋,从中取出了一张巴掌大小的相机底片。

    后世的X光底片一般都是PET胶片,上头涂着一层乳剂层,又厚又硬。

    在与X光接触后。

    乳剂层内的卤化银晶体发生化学反应,并与邻近也受到光线照射的卤化银晶体相互聚结起来,沉积在胶片上,从而留下影像。

    乳剂层接受到的光量愈多,就有更多的晶体聚结在一起。

    光量愈少,晶体的变化和聚结也愈少。

    没有光落到的乳剂上,自然也就没有晶体的变化和聚结。

    由此,便可以得到不同的影像。

    不过这年头还没有X光底片,相机底片显示出来的还是正片,使用的是路易·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

    它的定型剂是食用盐,感光速度非常的慢,平均需要十几分钟才会有结果。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原本历史中伦琴在研究X射线的时候,才会让他妻子在x射线下照射足足十五分钟。

    还好伦琴没活在2022年,不然啥有才无德的帽子加上天马流星拳估计都来了。

    除此以外。

    法拉第手中这些底片与后世最大的不同点,便是它们的颜色——它们是介于淡黄和淡绿之间的色彩,也就是显形剂汞和氰化铂酸钡交杂出来的色彩。

    如果徐云早穿越个几年,他还能见到玻璃基底的底片......

    随后法拉第将底片固定到了一处架子上,放到花瓶光斑出现的位置。

    接着继续开启了第一根真空管。

    很快。

    在x射线的照射下,底片的中心处慢慢出现了绿色的荧光。

    法拉第又回到操作台边,将原先的热电偶以及验电器挪到了底片处。

    说来也巧。

    徐云上辈子在写小说的时候恰好也写到过热电偶,读数也恰好是小数点后五位。

    于是呢,当时便有读者质疑过热电偶度数的问题:

    19世纪没有电子管,热电偶不可能会显示到小数点后五位。

    其实那时候徐云是有些懵逼的——热电偶显示的数值其实和电子管没有任何关系好么.....

    电子管是电气仪表.....也就是二次仪表会用到的零件,它只是让屏显数值比较直观一些罢了。

    在没有屏显的年代,通过水银示数和热电效应,科学界早在1830年就能做到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了。

    这种原理其实和卡文迪许扭秤实验有些类似,通过多个精妙的阶段达到以小测大的效果。

    屏显只是优化了步骤,让数据可以快速的展现出来,并不是说没有屏显就读不出来示数了。

    好了,视线再回归原处。

    在与未知射线接触后,热电偶上很快显示出了温升:

    0.763。

    在光学领域中,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值,代表着这束射线的能量很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