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六章 再见了,1850!(三) (第3/5页)
哧哼哧的扛着一副晶体板回到了操作台。 斐索上前先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会儿,又向徐云借了根导线,通电后在晶体板的右上角磨了几下。 接着拿起纸和笔,在演算纸上沙沙的写了起来。 五分钟后。 斐索将笔往桌上一放,面带轻松拍了拍手抖落并不存在的灰尘,笑着对徐云道: “没问题,罗峰同学,无论是截面函数还是物理属性都很正常——这是一块极其优质的晶体板。”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 接着很快。 又有几位年纪不等的物理学或者化学家先后上前,认真检查了一番这块晶体板。 他们有些是类似斐索这样的吃瓜党,抱着露脸或者看戏的想法上来蹭点曝光。 有些则是古典学科的支持者,目光和脸色沉重,肩上仿佛背负着两个耳根。 虽然这些人的身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确保晶体板没有问题。 毕竟这个实验的其他环节都是公开可计算的类型,唯独晶体板可能存在一些未知。 至于最后的检查结果嘛....... 自然是不存在任何质量上的缺陷了。 这年头截面函数由于小牛的缘故,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地步。 晶格结构的概念虽然还没正式诞生,但却可以用光线偏振和折射角来辅助验证相关性质。 就像古代没有能量这种概念,却并不妨碍先民们可以做到钻木取火。 数学和物理性质上都符合要求,即便是再苛刻的人也找不出借口。 接着。 为了确保晶体板在路上不会被动手脚。 这次将晶体板搬运到加速器出口的苦力不再是小麦,而是换成了乔吉亚·特里以及其他两位古典学科的支持者。 在将晶体板放置好后。 乔吉亚·特里等人被徐云以防止影响实验为由喊回了操作台。 待到一切准备就绪。 徐云再次果断的开启了加速器。 嗡嗡嗡—— 依旧是与此前完全相同的过程。 线圈发电、 电子生成、 筛选、 加速...... 这一次。 连同阿尔伯特亲王在内。 看台上的众人也纷纷离开了观众席,走到场地中央等待着最后的答案。 或者说....... 审判。 十五分钟后。 徐云看了眼怀表,咔哒一声将盖子合上,按下了静止键。 接着不等他说话。 乔吉亚·特里便一个箭步猛地跑向了晶体板。 其余几位以太学说的狂热党对视一眼,也纷纷跟了上去。 一百米的距离,乔吉亚·特里花了十秒钟多一点儿便跑完了。 搁在后世甚至有机会拿到奥运会百米决赛的入场券。 接着很快。 晶体板附近便传来了一道巨大的哀嚎声: “NO!!!!!!!!”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单词,此时已然说明了一切: 即便是再次进行实验,得到的依旧是....... 干涉条纹。 相同的步骤,只是换了成像板——或者说关闭了接收器,出现的居然是两种结果? 当然了。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同学会有一个疑问: 不对啊钓鱼娘。(娘个锤子) 这个实验虽然关闭了接收器,可人的肉眼不是同样可能看到晶体板吗? 既然被观测了,那么信息就会外泄。 为什么波函数不会坍塌叻? 怎么说呢...... 这其实算是一个被那些双缝干涉夸张说法误导而产生、但又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误导的地方在于夸张了肉眼观测的效果,高质量则在于它提到了信息路径这个概念。 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 有些解释会把这个问题往神秘侧上去带。 比如光子可以和你的心灵发生感应、微粒皆有灵性云云。 这种说法与其说是唯心,不如说是灵能....... 偏偏这年头有些人就吃这一套,某音上就可以看到一堆喜欢科学歪曲成玄学的评论。 那么真相到底是啥咧? 先说说波函数的由来吧。 一个多世纪前。 当光的波动属性和粒子属性同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物理学家们便开始寻找合适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当时颇为陌生的特性。 尤其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所有物质都有波粒二象性之后,这个任务变得更加迫切。 1925年。 海森堡、玻恩等人在研究氦原子能谱时,他们将能级跃迁过程与矩阵联系起来,发明了矩阵力学。 至于如何把波的形式纳入其中,就只好求助于傅里叶分解。 同年晚些时候。 薛定谔从波动性出发,受到经典力学中哈密顿-雅克比方程的启发,写出了薛定谔方程ψ。 薛定谔方程的有趣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