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二章:君臣相见 (第1/4页)
这叫刘春的人气定神闲。 这种神色,让张安世有些不悦。 “话虽如此,可是” 朱椿微微一笑,摸了摸他的脑袋:“读书不易啊,要用功。” 少年迷茫的抬头看一眼朱椿。 可朱椿却只朝他微微一笑,这笑很纯粹,纯粹到连这少年也全无戒备心,少年嗯了一声。 朱椿已是留下一道长长的背影,带着众人,已朝着那无数灯火喧闹之处,信步而去。 y两位先生。 “殿下有何吩咐?” “不必称呼殿下,历来人们称我为蜀秀才。” 两位大儒莞尔。 朱椿道:“蜀地乃天府之国,百姓富足。” “是啊,尤其是殿蜀秀才您·爱护百姓。” 张安世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们读书人……不,先生一定满腹疑惑,其实这太平府的手段,并不新鲜,无非就是民富国强两个字,百姓们富足,官府的税源也就大了,税源一大,能干的事就更多了。就说这太平府吧,太平府为了开拓财源,想尽办法,疏浚运河,这是为什么?不就是打通商人的脉络,给他们行商提供更大的便利,从而使商业兴盛起来,征收更多的商税吗?” 朱椿眼里露出几分失望之色,他想说什么,最终又将这些话吞咽回了肚子里。 与此同时。 张安世回到了右都督府。 张安世还在为那读书人的耍弄愤愤不平,口里骂骂咧咧。 这时,陈礼却已来了。 南镇抚司距离此地不远,所以陈礼经常来,张安世早就习惯了。 “都督,那件事安排妥当了。” “哪一件事?” “那个叫李时勉的人封。” 张安世顿了顿:“我张安世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不喜欢玩虚的,只求实效。还有粮赋,这粮赋……想要征收更多,无非是尽力保证农户们可以丰收而已,而要让他们丰收,官府就必须想办法兴修水利,官府与百姓,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要做到相辅相成,其本质……就在于……梳理官民的关系。” 张安世朝身边的文吏使了个眼色,这文吏便忙退下。 张安世随即背着手,信步向前踱步,一面道:“这家伙现在很出风头吧?” “是的,可以说人人称颂,他和那蜀王,现在恨不得被人称为圣贤了,入他娘的ijH。” 张安世微微笑道:“蜀王且不说,我现在也惹不起。不过这个李时勉的事,要及早动手,记着……都照我说的做,我不要见血,不要杀人,我要诛他的心。” 陈礼道:“都督放心便是,卑下做事,何曾出过差错,那么……卑下这便开始动手?” 张安世摇摇头:“不必现在,再等一等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呢,后天动手吧。免得别人说我这人小气,这样急不可耐。” 陈礼努力的眨了眨眼,使自己的眼眶微微泛红:“都督您真是……没的说,这样宽宏大量……” 于是张安世用一种严厉的目光盯着陈礼,陈礼一下子心虚起来,讪讪一笑:“还有一事,东厂那边送来了消息,说是蜀王殿下……好像走失了。” 张安世道:“关我鸟事。” 陈礼道:“可现在群情汹汹,有不少人都认为认为·” 刘春见张安世对自己没有什么好脸色,不过此时听了张安世的话,却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梳理什么关系?” 他压低声音,对张安世耳语一番。 张安世道:“知道了,那就派人去找一找,明日傍晚之前,我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是。” 次日,就在这满京城都在牵挂着蜀王殿下性命的时候。 这蜀王朱椿,却是抵达了京城。 这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不少读书人喜出望外。 却也有不少人·不免显得失望。 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他们似乎有些巴不得,蜀王死的不明不白,如此一来,蜀王就成了祭品,成为了控诉当今陛下乃天下第一暴君的证据。 张安世道:“休戚与共!倘若税务的问题不梳理清楚,那么有钱粮的不纳税,如此一来,官府从他们身上得不到任何的收益,得不到收益,也就没有动力去做保障。就说商贾吧,若是不收商税,那么商贸发达不发达,和官府有什么关系?在许多地方不少的官吏只晓得竭泽而渔,而商人呢,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此,必然形成恶性循环。可太平府不同,太平府现在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