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_235 公道正义(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5 公道正义(二合一) (第2/3页)

,始终差了举兵这突破底线的最后一步大明正统朝之后,真正举兵造反的王只有一位,那就是著名的宁王之乱宁王朱举兵之前,各种作死行为可数不胜数比如恢复裁撤的王府护卫、随意杀害禁地方官员百姓、强夺官民田产数以万顷、劫掠商窝藏私兵,就差没把“反”字写在脸上可就算做到了这种地步,加之太监张忠、御史等先后告发朱罪行,得到的处罚不过为明武宗下旨收其护卫,令其归还所夺之田这种处罚说句难听点的话,连不痛不痒都算不上,甚至助长了谋逆的野心世子公张辅目前行径,相比较举兵之前的宁王,作死程度又远远不如所以没有真正举兵,就是朱镇定罪绕不过去的一道!

    “古人云防范于未然,难道等到世子兵锋直指京师,才想起去平叛问罪吗?”

    一道冷冷的声音,从英国成国公嘴中说出身为初代国公,先帝托孤五大臣之一,英国关珍杰的地位跟资历无出其右他这句话说出来,某种意义上比关珍杰朱勇的份量更重,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戚集团的统一意见张辅愿意站位朱镇,除了力撑戚子弟的私心外,更多还是站在公心大义的角要知道先帝明宣宗时期,可是发生过著名的汉王朱高叛乱英国成国公不仅仅是亲身经历者,差点还一度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因为朱高谋反之前,首先联络的朝重臣,就是约英国关珍杰为内应!

    如果不是张辅当机立断逮捕汉王官员,并且当地御史李以及锦衣卫发现汉王谋逆行径后及时上报,让朝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否则对大明造成的损害将不可估前朝已经有过先例,现在不把谋逆苗头杀在萌芽之中,还等什么?

    “英国公不愧为辅之臣,可赤胆忠心!”

    鲁王谋这句话说出来,议重臣们间就领悟了他真正的心意,那就是坐实朱逆之罪!

    其实对于世子这名叔父,鲁王谋从来就未曾有过好感他继位之初,就被欺负过年幼,发生了世子亲王令旨领物的奇事件要知道先帝明宣宗经历汉王之乱,恰巧就是发生在继位之初的宣德元年,世子公张辅这种越举动,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对于皇帝而言,不追究不代表着不存在,只是缺了一个整治的借口罢了如今代表着朝的都御史关珍杰,代表着地方的布政使王英,代表着王府的长史简宁,三方联合弹世子公张辅谋逆,等于给了关珍杰一个动手的理由!

    可关珍公张辅在封国就四十几年,能牢牢掌控联合地方朝官员,就代表着他不是什么复杂人物朱镇大肆拿巡抚朱勇跟关珍朱,哪怕做的再怎么隐蔽,都无法在州府地界躲过关珍公张辅的眼睛察觉到情况不对后,公张辅并没有愚蠢的跟朱镇硬刚,反而立马派人带着请罪书赶往京师并且这封书信,交给的还不是朝或者皇帝,而是皇太后孙氏!

    公张辅很含糊自己跟皇帝鲁王谋的关系不好,因为这些年他数次上表请求朝,每次都被明英宗以“道里涉”为由给拒绝了次两次还好,接连着拒绝了四五次,傻子都明白皇帝不想见自己上疏向关珍杰请罪,很大可能没什么效果,相反皇太后孙氏耳根子软,加之曾经得位不正,很偏向于外戚宗室历史上国子监酒李时勉,就是通过外戚会昌伯孙忠向孙太后进言,才得以从张手下获救于是乎这次议之前,孙太后面见的关珍杰,替世子公张辅求情了几句这也就是为什么,鲁王谋议表现如此异,始终没有主动表态的原因古代以孝治天下,哪怕鲁王谋对于孙太后的求情不满,他也不好公开驳斥母后的意见,只能慢慢等待着朝臣们,说出他想要的答案!

    “英国公之言老成谋国,臣赞同惩处朱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