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_264 孤勇者 (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64 孤勇者 (二合一) (第3/4页)

   沈忆宸可是不久前才被皇帝钦点为经筵讲师,这都还没有走马上任,就出镇地方平叛,岂不是让帝师头衔成为虚名?

    更为离谱的是,福建参议竺渊已经用性命表明了,福建乱民大势已成,单单靠着一省兵马很难做到彻底围剿。

    就算不派出朝廷大军,好歹为了防止贼子流窜,怎么也得提督闽浙赣三省兵马才行。

    成国公,到底是对自己这个儿子自信,还是推向“火坑”?

    别说是群臣看不懂朱勇的言语,就连皇帝朱祁镇都大感意外。

    他用着质疑的语气说道:“成国公,从福建布政使奏章来看,此地乱臣贼子已成大势,并且还有联合浙江、江西乱民的趋势。”

    “沈卿虽有治水政绩,但兵戈战事完全不同,依朕看还是算了吧。”

    文治跟武功可是两码事,更别说沈忆宸弱冠之年完全没有接触过军事,让他提督一省军务去征讨乱民,朱祁镇感觉心里面没底。

    成国公大公无私精神值得赞赏,不过沈忆宸毕竟是自己未来的股肱之臣,朱祁镇没打算真让他去背这个锅问罪。

    “陛下,可还记得宣德五年庚戌科状元林震?”

    林震?

    突然听见成国公提起这个名字,朱祁镇感到有些意外,这跟林震又有何关系?

    “朕还有印象。”

    林震早在正统四年便辞官回乡,那时候的朱祁镇还是一个懵懂少年。

    不过对方毕竟是状元及第,三年才出一个,再怎么低调淡薄名望,皇帝想要不知道名字都很难,朱祁镇同样还有着依稀记忆。

    “林状元是福建人,致仕之后便回乡重修学宫,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故而闽地声望奇高。”

    “这与福建暴乱有何关系?”

    朱祁镇还是不明白朱勇想要表达什么,总不会想着让林震出山,感化乱臣贼子吧?

    “回禀陛下,当初在应天府时,沈侍读学士曾拜林状元为业师。想要事倍功半的平定叛乱,最好的方法便是刚柔并济,利用闽地德高望重之辈对贼子进行招安!”

    “沈侍读学士,乃不二人选!”

    沈忆宸曾拜林震为业师的消息,应天府几乎是广为人知,但在顺天府就知之甚少了。

    毕竟沈忆宸不是什么张扬的人,再加上林震应天府讲学完毕后,便回到了福建长泰县的老家,从此深居简出被朝廷中人给逐渐淡忘。

    朱祁镇身为皇帝,更不会没事关注底下哪名臣子的业师是谁,所以从成国公朱勇嘴中听到还有这层渊源,有些颇为意外。

    “臣附议成国公所言!”

    还没等朱祁镇做出决断,新任工部侍郎石璞就首先表达了赞同态度。

    王公公对于沈忆宸最大的忌惮,在于他愈发的亲近皇帝,等到彻底坐稳了帝王师的位置,很难保证不会成为下一个“三杨”,乃至超越“三杨”。

    当年在太皇太后跟“三杨”面前做小伏低的日子,王振可是过够了,他无时无刻想着让沈忆宸远离皇帝。

    现在成国公朱勇主动提出,让沈忆宸提督福建平叛,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若是此事成功,王公公必然会感恩自己的助力,那工部尚书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臣,附议。”

    马愉同样不失时机的表示认同。

    他某种意义上来说,跟王振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要沈忆宸能在皇帝面前天天晃悠一日,那么自己等人挑选的后辈,就会被压制的黯淡无光,毫无出头希望。

    趁此机会让沈忆宸再次远离朝廷中枢,便是放手一搏的时机!

    “臣,附议。”

    几乎是马愉前脚刚出去,胡濙后脚就跟上。

    曾经他跟杨溥并不能算是一个派系中人,毕竟同为托孤五大臣,谁又愿意屈居人下?

    可如今杨溥逝世,马愉没有这个资历跟威望与六部分庭抗礼,那便是胡濙执牛耳的时机。

    他也要抓紧时间培养自己的势力,以防致仕之后,朝中后继无人。

    勋戚、内阁、六部罕见的处于同一战线,这副画面就连朱祁镇都没有想到会出现。

    更让他感到迷惑的是,明明朝议主题是商讨如何征调大军前去围剿,结果却变成了派沈忆宸提督军务平叛,怎么感觉有些南辕北辙的迹象。

    意外归意外,朱祁镇认真思索了一下,按照成国公所言,沈忆宸确实是前往福建平叛的最佳人选之一。

    可沈忆宸刚刚治水归来,又派他提督地方平叛,是否显得有些薄待功臣?

    想到这点,朱祁镇看向沈忆宸问道:“沈爱卿,你可认同成国公的建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