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_270 冠名沈学 (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70 冠名沈学 (二合一) (第3/3页)

  “那浙江最近局势可好?”

    “浙江自古富饶,百姓丰衣足食文教兴隆,乱臣贼子无法蛊惑人心,各州府固若金汤!”

    听着徐东海这些豪言壮语,沈忆宸是半信半疑。不过话说回来,自己与对方这个“故人”关系,属实水分十足,加之关乎到切身利益关系,报喜不报忧也很正常。

    可能是感受到沈忆宸不太相信,徐东海赶忙补充道:“提督有所不知,浙江各州府不仅仅风平浪静,杭州府近日还将举办西湖雅集,各地大儒纷纷前往讲经论道,足以彰显太平盛世。”

    对于古代王朝而言,很多时候把文运看作国运,杭州府大儒云集文运昌盛,若是局势动荡可不会有此等盛况出现。

    “就连提督的沈学观点,都会有士子在这次西湖雅集与各方辩经。”

    沈学?

    听到这个名称,沈忆宸脸上表情变得很复杂。

    一般来说在古代,只有提出了完成的学术理念,并且开宗立派被人给发扬光大了,才有资格被称之为学派。

    提出学术观念的那个人,会被外界以他姓氏,冠名为“某学”。

    沈忆宸确实提出了“经世致用,辨证求是”的学术观点,并且还用四段话语,来粗略的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

    但是客观来说,距离开宗立派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更别说用姓氏去官名学派。

    或者更简单粗暴的扯下遮羞布,沈忆宸的学术观念,在京师被传统理学界给批判为“歪理邪说”,还有言官向皇帝弹劾“妖言惑众”。

    但凡不是朱祁镇有着严重的逆反厌学心里,再加上自己当时有着王振这个阉党老大当“靠山”,换做是一般人还真扛不住外界攻击,更别说把观念发扬光大出去。

    后来沈忆宸出镇山东,也没时间来完善宣扬自己的学说,某种意义上“著书立说”的成就,依旧不算太完美。

    “沈提督?”

    看着沈忆宸半天不说话,徐东海有些疑惑的提醒了一声。

    “喔,你继续说。”

    沈忆宸回过神来随口应了一声,他确实没想到就连京师都没几个人认同的学说,能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府讲经论道。

    不得不说,江浙地区自古学术环境良好自由,许多学派大儒均诞生于此。比如明朝著名的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东林学派、浙东学派等等。

    继续说?

    听到沈忆宸这句话,徐东海有些懵圈,自己不是说完了吗,还继续说什么?

    没办法,现在已经不是当初的布衣白丁,沈忆宸身为上官,他要继续说徐东海只能从命。

    几年官场生涯下来,不仅仅是沈忆宸变得圆滑世故,徐东海同样磨平了很多棱角。

    “西湖雅集有大明文坛道场的别称,各路大儒士子均想借此机会扬名立万,达成文人立言之功。”

    “提督乃大明魁首,要不趁此机会辩经证道,把沈学发扬光大?”

    徐东海才华学识并不低,如果不是遇到沈忆宸这种不世出的天才,恐怕也能在应天府科场成就一段佳话。

    入仕之后,徐东海一直对沈忆宸保持着关注,其中有好奇,也有不服的心态。

    沈忆宸国子监讲学的事迹,同样传到了徐东海的耳中,他很清楚没有经历过辩经论道的学术观念,是无法得到天下文人士子的认同。

    前面的“沈学”称谓,更多是一种恭维。

    三不朽乃文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徐东海就不相信,沈忆宸不想著书立言流芳百世。

    西湖雅集,便是证道场合!

    说实话,沈忆宸向来对这些文人大儒的讲经论道没有兴趣。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发展到程朱理学,把孔孟学术观点,架上“圣人言”的神坛,不允许任何的质疑给修改,就已经把路给走死了。

    再怎么辩经,就跟八股文一样,无法跳脱出“格式”的限制,最后不过是说一堆“假大空”的废话。

    可是不喜欢归不喜欢,经历过这几年仕途生涯,沈忆宸清晰的认识到华夏文明,走进了固步自封的死胡同。必须得有个人站出来打破这一切,就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从思想源头上注入活力。

    否则自己立下多少不世之功,都仅能治标,不能治本!

    对于别人而言,文人三不朽中立言最简单,立功次之,立德最难。

    但是对于沈忆宸来说,想要推翻这个世界的观念去立言,才是一条最难走的路。

    吾道依旧孤独。无限循环的我成了大明勋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