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大明勋戚_355 破城入关 (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55 破城入关 (二合一) (第3/4页)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的太师也先,心态却愈发的着急起来,他已经逐渐发现了自己战略上的失误,对大明天子朱祁钰给予了过高的希望。

    从大同城奔赴紫荆关的这一路上,也先还不死心的利用朱祁镇曾经的皇帝身份,朝着猫儿庄、柳源县、黑河、大青山等等关隘守将下达旨意,命令他们开关恭迎。

    如果说之前叫门宣府跟大同,两城守将还左右为难,不知是否该忠君还是忠社稷。那么当朱祁镇成为太上皇后,沿途关隘或许县城的守将,就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该给的银钱跟丝棉等等财物,他们还是尽力筹集当做赎金献给太上皇。至于开关事宜,那完全谈都没得谈,要么你蒙古大军就直接攻城,要么就拿了东西走人!

    就这样又拖了几日,直到土木堡之战过去半月有余,正统十三年九月四日这天,蒙古大军才抵达了紫荆关城下。

    要知道如果当时土木堡大战后,也先简单搜刮战场上的甲胄兵器,就当机立断的选择直扑京师。以当时的人心惶惶局面,哪怕有沈忆宸率领着数万驰援军断后,恐怕都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兵锋。

    说不定就一鼓作气,直接把明朝的都城给拿下了。

    可偏偏也先图谋甚大,他想要的不仅仅是一座京师,还有整个中原。不愿意一路造成导致蒙古士卒死伤惨重,想要利用朱祁镇皇帝身份兵不血刃拿下整个九边。

    战场就如同棋局一样,一步错步步错,越想用最低代价拿下京师,到了最后却发现只剩下强攻京师一条路可走!

    紫荆关前任守将已经阵亡在土木堡,现任守将是于谦调去山东都指挥同知韩青,他率领的部下是山东最近驰援过来的备倭军。

    山东依托着京杭大运河优势,是最先抵达京师的勤王部队,同时把这支生力军放在紫荆关,也表明于谦已经预判到此地,将成为蒙古大军突破边境防线的关键点。

    可很多时候,预判到并不意味着能解决问题,二十多万有备而来的蒙古大军,并且得到了土木堡明军甲胄兵器武装后,战斗力更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对比之下,山东备倭军由于近些年来倭寇袭扰不多,长久处于一种武备松弛阶段。沈忆宸当初出镇山东,权力远远比不上后来的提督福建军务,只能着重照顾东昌卫跟泰安卫的将士,对于其他山东卫所就鞭长莫及。

    武备松弛,装备捡漏,可这一支山东备倭军却打出了大明虎贲的血性,用自己的性命告诉蒙古人,想要铁骑再次踏入京师腹地,就必须付出怎样的代价!

    四天!

    一个小小的紫荆关,硬生生阻挡了蒙古大军的兵锋四天!

    哪怕到了最终关破再无城池可守的境地下,都指挥韩青没有选择撤退独活,率领着身旁最后百余名大明骑兵,发动了最后一波亡命冲锋。

    最后深陷重围拒绝投降,引刀自刎壮烈殉国!

    武死战,韩青至死践行着一名武将的职责,同时诠释着何为忠勇!

    随着紫荆关被攻破,展现出大明血性的不仅仅是身为武将的韩青,接过指挥权的右副都御史孙祥,同样彰显了何为文人不屈的脊梁。

    他收拢关内最后的残兵,弃朱墨之笔,提三尺之剑驻守衙门。直至退无可退的境地,最后在与鞑虏的巷战中力战身亡,其骁勇英武之气完全不输武将。

    紫荆关这一战的结果,给也先跟朝廷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先自不必多说,他可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仅剩下不到万人的紫荆关会顽强抵挡到如此地步,以至于全军覆没都无一人逃亡。

    要知道仅仅在半个多月之前,号称明国精锐的亲征大军,却如同丧家之犬一般仓皇逃窜。难道沈忆宸率领的驰援军战斗力不是偶然,明军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血性跟荣耀吗?

    朝廷这边更多的是震惊跟心慌,紫荆关一旦被攻破,就意味着一路再无关卡阻碍,蒙古大军可以畅通无阻的直达京师城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