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1章 天灾人祸,司马八达 (第1/2页)
对于自己治下的各个州郡所发生的灾情,萧玄也是心知肚明的,并且有了较为完善的措施。 “天灾无情人有情。” 萧玄正色道:“兖州、豫州的水患,由来已久,只是这一回的水患更为严重。房玄龄何在?” “臣在!” 被萧玄点到名字的房玄龄立即站了出来。 萧玄道:“你负责奔赴兖州、豫州负责赈灾事宜,所需粮食,从关中、司隶调度,各地的官府必须配合你发放赈灾粮。” “另外,黄河水患必须要得到治理。孤当令兖州、豫州的百姓充当民夫,治理黄河水患,有沙土之危,黄河两岸需植树造林,以避免沙土的大量流失,造成水患。” “黄河下游也要适当的修建堤坝、水渠,以此来防洪灌溉,未雨绸缪。” “房玄龄,孤赐你一柄尚方宝剑,凡三品以下的官吏,若有当地官员有罪过,你可先斩后奏!” 听到这话,房玄龄当即下跪,朗声道:“臣领命!” 对于黄河决口的事情,萧玄还是十分看重的。 黄河有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引发的洪涝灾害,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在历朝历代,如何治理黄河,都是重中之重。 在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到春秋战国,华夏先辈们基本采用的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的策略,比如著名的“大禹治水”。 大禹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沿着低洼的地势,动用大量人力开挖河道,让黄河沿着既定水道顺势进入大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经济也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百姓。 一旦遭遇黄河决口,损失就会非常惨重,于是,围堵的策略就登上了治理黄河的历史舞台。 所谓围堵,就是指沿着黄河流经的河道两岸,修筑起坚固的堤坝。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堤坝灵活性很高,原因在于黄河历年频繁改道。 这就要求堤坝的修建也要随着黄河的改道进行变化,尽管修筑繁琐,但围堵策略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老百姓的稳定生活。 提起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地上河”,人们可谓是深恶痛绝,一旦决堤,危害极大。 其实,“地上河”早在西汉末期就已经形成了,在东汉永平十二年,黄河在兖州、豫州发生决口,导致河道南移,给沿岸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于是,汉明帝立即派出王景和王吴两位大员,赶赴河南地区进行治水。 王景和王吴抵达河南后,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最后拿出了治理方案,分别是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建立水门等措施。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 因为黄河携带泥沙量特别大,已经形成了“地上河”。 而进入汛期后,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泥沙量也相应剧增。 若是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徒劳无功。 因此,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经过外堤的阻挡,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wap..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