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六章 洞房 (第1/2页)
有些战场上受伤导致残疾的老兵,从营中退伍,被他们的将领举荐,到了总兵府做些杂事。 突然涌出来这些人,在门前洒水,清扫街道的时候,路过的人好奇,问起才得知,将军竟然要娶亲了。 金州城里,隆重且低调。 这个时候,唐清安却去了盐场。 金州目前严管,民生物资都被直接控制,施行配给制度,不但异于关内,同样也异于辽东。 这是不合理的,也无法长期的保持下去,金州的行政能力,也跟不上这种形式。 百姓熬过了最煎熬的时候,会希望过更好的日子,希望手里的钱越来越多,这是人性,不论古今。 唐清安计划三年后,在金州内逐步的放开管制,然后根据功绩,施行配田政策。 不过这件事还不能做,时机不对。 所以他的大婚,他不但没有留在总兵府,而是带着官员巡视矿山和盐场。 以此告诫金州官员武将,和更多的百姓,艰苦朴素之风,会继续持续下去,每个人都不能改变。 将军一样以身作则。 之所以先去盐场,因为盐场很重要,需要尽快的恢复生产。 大周盐政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所以受到朝廷的直接管理,虽然如此,朝廷在有些地方的盐区的管理,是有名无实的。 例如广东盐课提举司明显的隶属于当地布政司,陕西的灵州盐课司实际上由军队直接管理,变为军饷。 而辽东的几处盐场,同样如此,由卫所管理,所获利润留在当地改为军饷之用。 两淮地区作为国家财源之重地,始终处于朝廷严密的审核之中,扬州就是巡盐御史的住节地。 内地朝廷严格控制灶户,两淮运司在册灶丁有两万三千名,山东运司在册灶丁两万名等等。 这些灶丁五年一编审,而大周户名至今还没有进行过全国清查,可见一斑。 而辽东上下都是军民,没有民户,更没有灶户。 金州盐场的盐民,归于卫所军籍。 年初光复金州,此地的盐场还没有恢复过来,旅顺兵备道佥事顾应时,跟在唐清安身后,向他介绍这里的情景。 “我已经开始安排组织原来此地的灶户,且重新招募一些人手,就看将军是准备用原来的盘铁,还是新物件锅墩。” “有何区别?” 唐清安听到顾应时话有深意,引起了他的好奇。 顾应时和冯胜之不同。 冯胜之对朝廷的规定,到底心中有很多顾忌,而顾应时却是个胆大的。 “朝廷严令,不准使用锅墩。” 顾应时先是甩出来一句,又笑着向将军解释。 “锅墩的产量太高了,一口锅一日一夜可产盐两百斤,一年产量可价值一千二百两银子。 产量高了可不是好事,各地私盐多是从这里流出来,因此朝廷规定,禁止使用锅墩。 铁盘是朝廷统一规制,一个就重达上千斤,只此一项,灶户就无法私藏。 而铁盘产量低,烧起来也不容易,灶户每年的任务都来不及,哪里还能偷偷藏盐。” 听完顾应时的解释,唐清安懂了。 铁锅小,成本高,产量大,铁盘大,成本低,产量小。 前者朝廷不容易控制,所以禁止使用,后者朝廷容易控制,所以哪怕知道此物落后,还是照常使用。 一口锅,一年就能烧出价值一千二百两白银的海盐。 十口锅就是一万两千两白银,百口锅就是十二万两白银。 要是烧个一千口锅,先不谈燃料,人工等等,朝廷就要先来找唐清安的麻烦了。 因为生产力低下,导致盐含量杂,每个时代人体所需也不一样。 后世现代,国家标准是人均7克每天,不过有地方口味偏重的,消耗的也高。 不过这是因为味蕾的需要,而不是人体的需要。 古代生产力低下,盐质也差,所以秦朝人均日消耗26克每天,两汉人均日消耗22克每天。 到了唐宋生产力提高,人均日消耗降到了15克每天。 而元明人均日消耗16克每天,竟然还上升了。 因为什么不言而喻。 目前金州四十万人口,每日需要用盐就高达一万两千八百斤。现在大小长白山的渔船越来越多,一日捕鱼量可达三万斤了。 很多鱼不易存活,加上气候,很容易腐烂,需要大量的盐制成鲜鱼干。 这样才能完整的送回金州,供金州百姓使用。 腌制十斤鱼需要三到四两的盐,三万斤鱼就是一万斤盐。 咸鱼又可提供蛋白质,又可提供盐分。 再加上其余之消耗,金州目前一日要产两万余斤盐才算饱和。 而这还不算有了富裕的盐,大小长白山的渔场可以捕捞更多的鱼等等。 两万余斤盐,需要修建一百多口锅墩。 一口锅墩日夜烧两千两百斤海水,才可得两百斤盐。 而维持一百多口炖锅不停的燃烧,需要多少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