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 各营士兵齐呐喊 (第1/3页)
对比起各军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唐清安更加看重各地官府的屯田事宜。 各军的主将虽然大多不在,可是基层的组织俱全。 节度府一声令下,有军司衙门的调度,各军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没有半丝的困顿。 一边视察各军,同时也视察各地。 军中的事情,由谢友成领着军司官员提前安置,他只需要去露个头,见一见,夸一夸。 军中不可计数的队长,哨官们,纷纷激动不已,军士们更是士气高昂。 对军中的事,唐清安极为的放心。 军事简单。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像民生那般复杂。 反而是各地官府的官员,纷纷叫苦求援。 口号喊的容易,方针虽然定下,事情却要一件一件的来做,做起来又难又苦。 军事谢友成帮忙打理,民政事则由冯胜之,顾应时帮忙打理。 复州的新主官戴国伟。 领着官员们迎接了将军一行人。 众人巡视了地方。 不可计数的人被组织了起来,挖渠道,添平地,砍伐老林,焚烧荒地…… 民夫挑着扁担,一箩筐一箩筐的把土石挑运出去。 一眼看不见头的沟渠中。 密密麻麻的民夫们,合力用石墩碾压实土地。 各处的工棚。 除了按时提供米饭之外,还提供茶水。 场地中组织的官吏们。 按照牌子,放一队队民夫轮休歇口气,或补充水分,或解决三急,或躺在地上闭目养神。 看上去很轻易,而能保证井然有序,需要很高水平的组织力。 金江镇的军队在提高,官吏的水平同样在提高。 金江镇建立前后。 收拢辽民,组织辽民一直都是主要的工作,锻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能官干吏。 这些人的功劳,比起军功来并不小。 “投奔的辽民中,有粮之人如今大半都愿意借粮食,总体上都愿意抵扣服役年限,以获得分田的资格。” 见将军高兴,冯胜之当即说道。 唐清安心里叹了口气。 知道冯胜之接下来要说不高兴的事了。 “可是缺口极大,原来各地田亩,加上渔获,勉强保证了原一百七十万辽民不饿死人。 去年的收获不提,只能用到原百姓口中,而如今虽然有了新辽民的借粮之举,仍然有八十万辽民无粮可食。 将军前番从朝廷和朝鲜逼要的粮食,剩余了四十万石,加上朝鲜将要送达的三十万石,合计七十万石。 加上金陵每月来旅顺的贸易粮食,也只够四十万人之用,还有四十余万的缺口。 如果没有新的支援,是无法坚持到九月的秋收的,如果不能有新的补给,六七八月份就会饿死人。” 冯胜之沉重的说道。 唐清安把冯胜之的话听在耳里,情不自禁的摇了摇头。 五月份。 开通海贸。 可是一艘船用粮食来压舱,能运来多少粮食?了不得一艘船百余石罢了。 根据海外商人所言。 他们的海船载重多在千石至两千余石之间,外国人的海船载重要大于他们,可是船少。 就算来一百艘,用来压舱的粮食,也只会有万余石罢了,就算翻一倍乃至三万石,也只能够这无粮之人七八日之用。 而且刚开始互市,怎么可能有一百艘海船。 海贸的粮食,唐清安就没有计划用来养活辽民,对比辽民的体量,那是杯水车薪。 海贸的粮食,最大的用途,不过是补充军粮罢了。 农耕民族。 想要养活庞大的人口,只能指望田亩,想要以通商来解决问题,起码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说来说去。 每一次辽民人口的扩增,都会导致沦为青黄不接的境地,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