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八十章 新生路 (第2/3页)
选调将士扼要截剿,豫、晋抚监亟督谢鲸等合力追击,仍严饬道府州县等官,鼓励乡兵各图堵御。 务刻期荡扫,如再疏泄误事,必不轻贷。” 然而,起义军在河南四处开花,以高屋建瓴之势迅速摆脱了官军的追击,实现了千里跃进。 仅仅在一个月之内,起义军的足迹几乎遍及河南西部各县,接着又冲向接境的湖广、安徽和四川。 对周廷来说,原先的局部问题从此变成了腹心大患。 …… 还在陕西的程之信,已经从游击将军升为了参将,然后又破格提拔为总兵。 短短年余的时光,让程之信感受到了当初平辽侯快速升官的快感。 他很兴奋,满脸的意气奋发。 接到朝廷的命令,毫不犹豫的带领人马进入河南,追缴流窜的乱民贼寇。 连贼寇的老巢陕西,都被他平定,所以在他眼中,其余的乱民不过是土鸡瓦狗,贼寇残余而已。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 留在陕西的义军,总体上是接受了诏安的,换个角度说,他们实际上是对朝廷抱有期望的百姓。 后来因为等不到朝廷的赈灾,眼见还是要饿死,才奋手一搏。 他们的反抗心并不坚定。 而流窜他处的的义军,至始至终不对朝廷抱有幻想,内心坚定,也不会遇到挫折就灰心。 更有。 程之信忽略了民心。 实际上的情况是,农民军进入河南后,当地的大户们痛苦不堪,纷纷记录下农民军的暴行。 而乡野上,河南贫苦的农民,纷纷踊跃参加义军,义军的实力急速的扩张。 不但没有水土不服,竟然轻易的和当地的农民们融为一体,获得了更多的补充和增加了实力。 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向朝廷上疏了一封《中原生灵疏》。 说起河南的形势,告戒朝廷应当重视。 “恭顺三、四、五、六年,中原连年大旱,秋既无收,麦又难种。野无青草,十室九空。 于是有斗米值银五钱者,有工作一日不得升米者,有采草根树叶充饥者,有夫弃其妻、母弃其子者,有卖一子女不足数餐者,有自缢空林、甘填沟渠者,有饿死路侧者,有鹑衣菜色而行乞者,有枕比而毙者,有泥门担簦而逃者,有骨肉相残食者。 在这样的大荒之年,朝廷不但不加赈济,而且加之以诛求,重之以供应,而责之以兵粮、器械、米豆、刍茭,悉索敝赋以应河北之求。 而且正赋之外,有加派焉,尽追数年之旧逋,先编三分之预征,连索久逋额外抛荒之计禄。 …… 旧额未完,新饷已催;新征甫毕,旧逋又下;额内难缓,额外复急。 村无吠犬,尚敲催呼之门;树有啼娟,尽洒鞭朴之血。 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白骨青磷,夜夜常闻鬼哭。触耳有风鹤之声,满目皆荒惨之色。欲使穷民之不化而为盗不可得也,欲使奸民之不望贼而附不可得也……。” 中原。 犹如一堆干柴,而从陕西流窜进入的农民起义军,就是一根火把。 一万,两万,三万,五万,十万,二十万,三十万…… 各部的起义军,在陌生的环境,不但没有被当地的农民抗拒,反而犹如气球一般鼓了起来。 内心坚定抵抗朝廷的起义军各部,和在陕西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陕西的时候,起义军攻城夺地的并不多,因为当中不少义军首领心中留有畏惧,还想着等大灾过后,悄悄回到老家继续生活,因此义军内部反而意见不合。 但是现在的起义军,没有了意见不合,各部纷纷攻打城池,一大部往河南首府挺进,一步进入山区。 进入山区的一部,和当地生活的犹如奴隶般的矿工结合了起来,势力高涨,一路势如破竹,竟然打入了湖广境内。 河南,湖广,四川各省就像被引燃了的野火,熊熊的燃烧起来。 程之信带着数千骑兵,刚离开陕西,陕西的起义军就复起,声势勐烈,直取陕西首府西安。 数千骑兵,停留在河南武关傻了眼。 他们杀了无数的流民,往往一冲就能击溃大量的起义军,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是瞧不起贼寇的。 但现在,他们畏惧了。 杀不完的乱民,杀了一波起来数十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