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二章 脾气大的老兵 (第1/3页)
野菜。 在人们的眼中并不起眼,但是当经过疙瘩角落的时候,总会无意间发现。 好像名字中带了野的,生命力都是极其的顽强。 唐清安感叹道。 听到将军的话,周围的人们都裂开了嘴,发出了笑声,至少人们都很捧场。 长兴岛上,左支使林如海,右支使顾道初,判官朱文,推官邓章……第一镇节制使刘承敏。 一行人陪着将军巡视海岛。 这座大周国内,长江以北第一大岛的海岛。 将军出海以来的,众人笑称的龙兴之地。 全岛东西长六十余里,南北宽二十余里,沿着海边走一圈,长达近两百里。 四万亩的农田,土地肥沃,五月播种,九月十月收获,最主要的是岛上林木多,种植了大量的桑田,麻田。 随着辽东的粮食产量节节新高,对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田亩需求直线上升。 不光是长兴岛,还在其他的地方,寻找和继续开垦其余类型的农田,从国内招收的难民,也不再是全部以种粮食为主。 土地是万物的根基。 人们的衣食住行,皆来自于土地。 利用好了土地,才能让人们繁衍开枝散叶。 如此这般,就是未来大周开发新大陆的底气。 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陷入了死胡同,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时间,结果最终因为缺乏人力,自己国家的人种都变了。 唐清安的志向并不满足于殖民。 殖民是妥协后的产物,并不是最有效的。 大周目前的“死穴”,是因为他走向了封建王朝的末期,是力有所穷的表现。 并不代表大周的文明,比西方国家的落后。 相反。 大周周边遍地藩属国。 只要大周继续保持开放,不把自己封闭成一个连火枪都以为是巫术的落后土着国家。 那么大周不但不会失去各个藩属国,反而会越发的稳固。 金江镇开放。 人们听着将军对东西方国家的谈论,倒是没有人认为将军说的是错误的。 反而认为将军有失偏博。 对于西方国家,将军有些小题大做。 至少在当下人们的眼中,西方国家的船要坚一点,炮要远一点,那就学过来么。 佛郎机,鸟铳,红夷大炮不皆是如此。 京城不就有不少的官员,加入了所谓的景教,并且还在翻译西方国家的书籍。 “当年我跟冯胜之他们说,要在此地开发四万亩地,冯胜之脸都绿了。” 唐清安指着一片树林说道,他当时就是在那里,和冯胜之等人说话的。 “哈哈哈。” “恐怕冯公也没有想到吧。”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现场的气氛很好,人们都很开心。 “幸好当时复州有一万七千石粮食,我们从蛮族手里抢了回来,加上当时朝廷支援的几千石粮食,才算是度过了当年的难关。” 刘承敏也感叹道。 这就是打了胜仗的好处,以及朝中有人的好处,可以解决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两万四千石的粮食,除了壮劳力下田,一日吃一顿干饭一顿稀饭,其余老弱妇孺都吃粥。 坚持五个月,可以养活难民将近五万人。 这五万人就是金江镇的本。 用五万的本,创建下如今的基业。 众人听完刘承敏说的,当年如何偷袭的羊倌堡,以及当时新兵居多,入城后反而走失的危险等等。 众人即震惊又佩服,且感叹。 当年将军出海八百人,谁能想到将军有今日之功业? 以那时蛮族鲸吞全辽的态势,谁敢在胡须上拔毛?也只有将军这等伟岸之人,才敢做出惊人之举。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的分析,听到唐清安脸皮发烫。 对自己他有清晰的认知,自己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 “正是因为经历过苦难,才深知安宁的生活来之不易。”唐清安在一块凸起的石头上坐下。 也不嫌弃身上的衣服会沾灰,影响自己的形象。 众人围城一团,一旁的亲卫们,在将军的示意下,纷纷为官员们,从四轮马车中搬出来凳子。 唐清安让人都坐。 在林如海的带头下,官员们纷纷坐下,刘承敏站着,走到大哥身后,看到大哥的头发中,竟然有了白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