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3章 大帝的答案!无数人报考艺考 (第1/2页)
2030年。 阶梯教室。 历史老师穿着秋衣走到讲台上,学生们很快就安静下来。 “那么就直接进入正题吧,今天要讲的是——艺考。” “相比于之前的一件一件有趣或恢弘的事件,艺考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是当时的百官希望开恩科,而大帝就新增了艺考。” “然而,实际上艺考是大帝的一件千古功绩!” “首先,同学们,科举的意义是什么?有人知道吗?” 一名同学举手。 “科举的意义是打破阶级垄断,是普通人上升的渠道。一个健康的王朝,他一定是有底层人士进入到上层人士的。只有这样的王朝才能够持久。” “对。”历史老师笑道,“然而,实际上的科举,或者说当时的科举,有不少的弊端。” “比如说,糊名制。” “当时的七国之中,只有乾国有糊名制。这是和乾国的老传统有关的。乾国太祖作为科举的发明者,科举制度在乾国一直比其余国家都要先进。” “其余国家那时候,考生的名字不会被遮掩,考官就能够根据考生的名字,定向的给那些世家子弟高分。” “糊名制是先进的,但是当时为什么只有乾国能够做到?这就是说和做的区别了。说出来很简单,做到却很难。” “要把糊名制搞出来,那就得面对原本收益阶级的阻力。” “大帝的爷爷,改进了糊名制。” “而大帝爷爷也想不到,看似已经完美了的科举制,竟然还会在大帝的手中,有一个足称跨越的大改革!” “毫无疑问,就是艺考。” 学生们听着历史老师的话,一阵凛然。 “所谓艺考,就是很大程度区别于武举、科举,它是当时第三种百姓的上升渠道。” “为什么大帝被无数人尊崇?就是因为他的制度流芳百世。” “艺考,成为了第三种上升渠道,为大乾收揽了大量的人才。” “这是它的历史意义。” “接下来,咱们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当时,大乾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上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前代的,因此,百官建议开恩科,甚至是多开科举,以筛选出大量的官员,代替这些原本的官员。” “然而。这是表面上的原因,实际上,当时大乾有许多世家助力。” “大家要记住,在大帝手中,华夏王朝从世家治世,转变成了官僚治世。但这是有转变过程的,直到分户法实施,这个转变才进入加速阶段,在那之前,在大乾出力的大部分人才都属于世家门阀。杨肃、珂午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全都是世家之人。” “千万不要以为,康哲元年大帝杀了江南八大家,世家就没了。那就太过天真了。” 历史老师侃侃而谈。 “当时,世家门阀希望将自己的人送入大乾的政治体系,继而稳固自身的阶级地位。” “而大帝没有选择同意。” “史书上明确的记载,大帝多次的拒绝了开恩科的谏言。” “这说明什么?大帝很清楚世家想干什么。” “当时的乾国,是典型的君强而臣弱。” “大帝是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乾纲独断型的帝王。” “内阁首辅赵阳是工部出身的首辅,他的政治力量,是远远不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