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七章:弃车保帅 (第2/2页)
中,最终,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上前道。 “陛下,王骥之罪,当详查之,臣请陛下命南京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联合遣员,前往苗地彻查此事,详正其罪。” “至于兵部,未能及时体察王骥险恶用心,确实有过,但是若说识人不明,用人不当,未免过于苛责。” “派王骥前往苗地平叛的诏令,乃是去岁六月中旬发出,彼时于尚书尚是兵部侍郎,兵部诸事皆由前尚书邝野主理,朝中大政则被王振把持,派遣王骥之议,乃王振力主。” “至于后来,未能及时撤换王骥,一是因边境纷乱,无暇顾及,二是因王骥欺上瞒下,隐瞒苗地局势。” “故臣斗胆,请陛下仁慈恩宽,勿罪兵部,勿罪于尚书。” 陈镒的话,算是给了王骥最后的一锤。 他这番话,几乎是彻底将王骥划归了王振一党。 众所周知,王振罪大恶极,任人唯亲,揽权自重。 将派遣王骥前去平叛的过失,全部都推到王振的身上,是朝臣们最能够接受,也最周全的解决办法。 如此一来,识人不明就和于谦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最多也就是,除夕日的时候,于谦曾经反对撤换总兵官有些惹人非议。 但是平心而论,当时的局面,于谦做的并不算错。 统领十万大军的总兵官,要撤换的话,的确需要慎加考量,于谦之所以阻止,是出于兵部尚书的责任。 毕竟,谁也没有想到,平越的局势恶劣至此。 不过如此一来,王骥的罪名就不止是忧惧避战,裹足不前这么简单了,被划为王振一党,那罪名可就大了。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没人管王骥的下场了,只要不牵连于谦,一切都好说。 于是,群臣纷纷拜倒,道。 “请陛下仁慈恩宽,勿罪兵部,勿罪于尚书。” 朝堂上统一了意见,朱祁钰也点了点头。 这个时候,按照惯例,原本应该是再问一下于谦的辩解的,但是思忖了一下,朱祁钰决定不搭理这个死脑筋,直接道。 “既然如此,准总宪所言,命南京大理寺,南京刑部,南京都察院联合遣员,前往苗地核查平越境况,确认是否有瞒报军情,挟寇自重一事。” “罢去王骥,侯琎一应官职,押入诏狱,命锦衣卫详查王骥与王振是否有所勾结,营私舞弊,清查之后,如实回禀,再行处置。” 听到天子将这桩事情交给了锦衣卫,群臣心中便有了数。 这回王骥,算是在劫难逃了! 勾结王振,挟寇自重这两条罪名,一旦坐实,可就不止是罢免官职这么简单了。 如此大罪,即便是王骥有爵位傍身,一个流放千里戍边,也是决然免不了的。 若是能够有更加切实的证据,恐怕性命能不能保得住都两说。 当然,王骥的死活,已经没有人关心了,他们在意的是,天子会怎么处置于谦。 所幸,天子也没有让他们等太久,紧接着就将目光落在了沉默无言的于谦身上,轻叹一声开口道。 “兵部尚书于谦,未能及时体察苗地局势,放任王骥裹足不前,有失职之罪。” “念及其为国操劳,一片忠心,免去其京营提督大臣一职,罚俸三月,禁足府中三日思过,以示惩戒。” 众臣心中松了口气的同时,也隐约有些失落。 说到底,京营还是没有保住,不过所幸的是,于尚书没什么大事,这番处罚,算是小惩大诫,总算是平安度过。 于是众臣再度拜倒,齐声高呼。 “陛下英明。” 朱祁钰点了点头,从御座上起身,淡淡的吩咐了一句。 “退朝。” 于是,这场惊心动魄的早朝,总算是到此落下了帷幕……月麒麟的皇兄何故造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