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六二章 老成谋国 (第2/3页)
续看,官军进入庆阳城,“郡城一带杳无人迹,城内荒草成林,骨骸堆积,奇禽猛兽相聚为薮。” “先令勇丁斩荆披棘,掇拾骨胔掩埋,城中方可驻扎。” “兵士仔细搜寻,城内原三千余户,现百十人不存矣!” 上边说的是城内,下边说到了城外,“时有一二遗民,居住岩穴,采食草籽,形类鬼魅。忽见有人踪,以为贼至,望即狂奔,追及询问,不但不知贼耗,亦不辨年月。” 关卓凡想,这说的还是庆阳府周围的情形,那里地势较为复杂,有山峰,有沟壑,百姓还可以藏匿,董志原平坦空旷,百姓又该逃去哪里?大约是回匪占据一村,这一村便是“绝户村”了! 山珍海味,吃在嘴里,已全然不辨滋味。 想起一句诗来:千村薜荔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 偷觑慈禧,坦然进食,优雅如常,心里面不由长长叹息了一声。 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后、恢复了。 左宗棠认为,“兵事方始,必先陕西接壤之平、庆、泾、固一带,布置大兴屯政,然后进可战,退可守。” 为此,左宗棠“一面派拨官军扼守董志原各要隘,一面办理兵屯、民屯,庆阳、合水、宁州,次第经理。” 具体的善后恢复办法,左宗棠提出了五款十条,大致是: 第一,遴选官吏。 左宗棠请求朝廷,“破除文法,遴访甘肃人员,署理庆阳府州县各篆,召辑流亡,计口散粮,以延喘息,以规久远。” 第二,招徕难民。 庆阳府已成空城,必须充实人口。人口从哪里来呢?左宗棠决定,将流亡在外的平、庆籍难民招回原籍。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这些难民,大多流入陕北,不少已经沦为土匪。招回原籍。既充实了庆阳府的人口。又解决了陕北的治安问题。 还有。“陕北延安、绥德地方,民人可免逼处之嫌,不起主客之衅。” 第三,大兴屯垦。 左宗棠规划的屯垦,分“兵屯”、“民屯”。 “择险隘为兵屯,统领、营官主之;就堡寨为民屯,府、州、县主之,均因其地之所宜。” 现在是冬季。规划妥当,来年一开春,即可“播种粟、糜、荞、麦诸种,督课军民,日事锄垦。” 第四,增设县丞。 左宗棠批评朝廷,过往对甘肃的行政建置,太过忽略,并指出,这是造成回乱暴起之初。应对无力的重要原因。 这是事实。朝廷收服了天山南北路、拓土新疆之后,对于西北地区的注意力。主要是放在新疆和陕西的,二者之间的甘肃,确实被严重忽略了。当然,经略新拓之地,需要占用大量资源,此多难免彼少,平衡不易保持,也是原因之一。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左宗棠指出,董志原“地居秦陇要膂,形势之重,自古已然”,可是,行政上,董志原却长期由安化、宁州、镇原三州县分辖,不但事权不一,而且因为同时处于三州县的边缘地带,自然而然,同为三州县所忽视。事实上,变成了一个“三不管”地带。 左宗棠说,董志原“向未设官吏,钱粮词讼,一切经理乏人,民多不便,政教不行,奸宄藏匿,关系非小。”… 因此,他奏请朝廷,在安化县的建制内,增设县丞一名,名“董志县丞”,并定位“繁要之缺”,专门负责管理董志原。 同时,请在董志原增设乡学训导一名,并将安化县原设学额十五名增至十八名,新增的三名,明文规定,归董志原所有,“俾资教化”。 第五,禁罂粟,倡棉桑。 关陇一带土地贫瘠,为补生计,民众素有种植罂粟的陋习。而既种罂粟,就不会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