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97 (第1/2页)
马军教授:大家知道□□是我们国家自主发明的在世界上也是首创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M3型白血病)的特效药物。它的历史已经有了将近45年的时间,实际上早在李时珍的里就提到了□□的应用,里的砒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砷剂,主要当时治疗各种化脓性疾病和结核性疾病。 197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韩太云药师发现林甸农村的一位赤脚医生用砒石的提取物在民间治疗各种肿瘤,当时是作为外用药物来使用的。但是的韩太云药师非常聪明,在71年3月做了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成分就是□□,并把它命名为“713”。“713”注射液除了含□□,当时里面还含有汞和其他的元素,当时也叫“癌灵1号”,因为它可以治疗肝癌等多种癌症,70年代初我们国家没有太多的抗癌药物,□□被用来治疗各种癌症。 72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指出,它对白血病,特别是某种出血性白血病可能最有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时候由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西结合科的张亭栋教授,金镇敬教授,徐敬肃教授还有孙鸿德教授,等等这些老一辈的中西医结合的学者,开始把它应用于白血病,主要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率非常高,有近78%的完全缓解,而且可以长期生存。 我1973年就开始用□□,我们73年治疗的第一个病人到现在已经43年了,依然存活,而且没有影响他的寿命。所以□□的发现是我们国家一大贡献,我们国家在诱导凋亡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有2个重大的贡献:一个是王振义教授发明的反式维甲酸,一个就是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小组的□□,这两个是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主要的药物。 □□的作用机理:诱导凋亡 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家发现细胞的诱导凋亡。我们认为□□有抗凋亡的作用,□□治疗APL肿瘤细胞到中幼粒阶段就没有了,它和反式维甲酸不同,全反式维甲酸是肿瘤细胞分化分化到分叶核就没有了。现在来看,□□的作用机理就是抗凋亡。所以它是一个抗凋亡的药物,在高浓度的时候,□□还有诱导分化的作用(低浓度有凋亡作用),所以它有双向作用。 为什么□□能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呢?因为□□有针对APL的治病基因PML的作用。在PML基因的致病蛋白上,它专门有一个特殊的基础蛋白,这种蛋白是Marker,专门是致病的原因,M3致病的蛋白,所以□□正好作用于该蛋白质,蛋白的活性被下调,当下调到0的时候,疾病就不复发了,所以用□□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只有15%左右。 所以到现在为止,靶向治疗中最成功的治疗药物就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因为它有明确的靶点,而且对复发的病仍然和初治的一样,仍然可以获得90%以上的完全缓解,治愈率也得到85%。 哈尔滨小组发明这个方法,接着上海瑞金医院又把维甲酸和□□联合在一起使用,就是“双诱导”。现在我们用很多的医院都采用双诱导治疗,包括美国欧洲都已经认定哈尔滨的方案和中国的方案是金标准方案,而且都重复中国的“双诱导方案”的结果。所以对低危的病人我们可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