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三章 天津城的流民们 (第1/3页)
在遭受了灾难地区派遣学府学子,让他们成为农官的想法,实际上是当初程知节讨伐黔中道后,农业学府的学员很容易就在广州那地方站稳了脚跟,李泰才慢慢总结出来的。 同时李泰也明白了想让农学社成为成为自己触及大唐社会的根基,那自己就只能用这种方法让当地人接受学府学子。 只要有人在基层站稳了脚跟,打开一个缺口,那以后才能透过这缺口慢慢向基层渗透。 如果说广州那边的农学社发展,只是一次误打误撞的发现,那这次河南受到了水灾,自己让吕才引导农业学府的学子们向河南发展,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自己一次有意识的尝试。 只是具体的结果如何,怕只能交给时间来慢慢沉淀。 李泰并没在这上放太多心思,因为现在自己更重要得,还是小麦在秋天的播种。 同时李泰尝试集中大量土地、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源的重力重功效的方式去大规模耕种。 相比较起长安地区,几乎世家大大小小的土地纵横交错,不太适合走大规模耕种的路子,但天津这地方的耕地都是自己开垦出来的,所以李泰完全能根据自己意思进行大规模尝试。 华夏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民族,但古代因看不起科学技术,把这些视为奇淫巧技。 这就导致农业器具的发展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通过劳动结合自身智慧所产生的结晶。 不是说这样的器具不好,而是这样的农业器具必然是向省力方向发展。 因为底层百姓的田亩有限,自然希望用更小力量做更多的事,追求得是性价比。 但对李泰来说,自己想走得是农业规模化,那种省力为主的创造思路就不适合自己了。 自己需要得是重视高效,哪怕为了这效率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只要代价自己能承受,那在李泰看来就是值得的。 比如说八牛犁这种,正常百姓肯定用不到,毕竟寻常百姓家里一头耕牛都未必会有,常常是一个村子共用几头耕牛,但对李泰来说,想要凑齐八头耕牛真的不难。 而现在则更进一步的研究出了履带播种机,当然这种东西也不是凭空设计的,而是让墨令在耧车基础上进行改良,耧车这种东西公元前二世纪就有了,只不过一直用了两千年一直到工业革命后才逐渐从农村给淘汰掉了。 而李泰也没什么太大的改动,就是根据现有耧车模型,在耧车后面增加一个类似马车的木箱来专门放置事先放好的种植,同时种子通过了履直接投入到耧车口子里。 至于履带的移动,既可以是手摇式的,也可以增加耕牛的方式来拉动。 李泰也发现了,也许因为这世界有诡异的所谓内气,所以这世界的牲畜力量相对原来世界要强上不少,某些原来世界不可能靠牲畜力量达到的事,这世界倒也能试一试。 只不过需要匠人们去努努力,研究出更适合牲畜用力的机械而已。 不管怎么说,天津城这座新建设的城池,以及周边陆续开垦出来的土地,能为自己提供很好的试验场,去实验这种大功率大规模的方式到底适合不适合这个时代。 当然因为用畜力替代人力,这一部分被从农村赶出来的百姓则成为进入天津城的劳动力,天津城百废待兴,整个幽州更多得是需要工作得地方,自然少不了他们。 与此同时,李泰看着不断播种的农田,心中思索着, “等到秋耕结束,也是要开始组织人手前往沧州了,不过还是要等淳风回来啊!” 没办法,自己现在手上真正能独当一面进行干活的人,也就只王真儒与李淳风而已。 王真儒需要负责幽州内部的道路建,这点是不能放下的。 因为天津城开市了,渤海周围的异族已经逐渐乘坐船只来天津城来进行交易了。 同时一些前往草原的商路也会特意来到天津城进行补给,毕竟出了幽州后,基本上就没这么稳定的补给点了。 而伴随着天津城成为通商口岸,在去年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