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三章 河湟谷地的定位 (第3/3页)
为主流粮食。 对于种植小麦,李泰农业学府出来的,不说各个都是顶尖的人才,但至少有一套相当成熟的种植方案了,直接套进来便能马上实现粮食的丰,这才是最重要的。 否则,如果这地方只能种植青稞的话,那自己至少需要研究两三年,才能最终改进耕种方案与耕种技术,想要发展此地怕还是要拖一拖,毕竟没粮食,谈什么发展都是做梦。 所以,有时候国运来了真的挡不住。 正因为天时正当时,能让华夏的技术很轻易的在河湟谷地落地生根,也能够通过技术,让当地的百姓,快速的融入到华夏中。 其次就是地利了,这里是华大唐往吐蕃的必经之路,同时随着吐谷浑被解决,河西四郡得到光复,华夏地段的丝绸之路,基本上已经畅通无助。 至少从长安到敦煌的道路被彻底的打开,以后王维也能够豪迈的说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而河湟谷地,完全有潜力成为整条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粮仓,支撑起丝绸之路的粮食消耗。 说实话,丝绸之路那么长的商业道路,如果认为上面都只是商人往来,没有农民作为支撑是不现实的。 事实上,哪怕到了现代,农业这看起来已经有几分黯淡的第一产业,依旧是整个现代化社会的最重要基础。 只要手中饭碗拿不稳,那么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不过只是无根之萍而已。 就更不要说古代了,为什么唐代后,丝绸之路就很少被人提起来了。 不是人们不想要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毕竟当权者哪个蠢笨了,现有方案谁还不会去抄。 真正的问题是,随着全球气候降温,导致整条丝绸之路的水汽严重不足。 耕地埋没,绿洲消失,河流湖泊更是枯竭殆尽,丝绸之路上没有了能供给旅客商旅停留的歇脚地。 这些小据点的消失,带来得是小商旅难以前行,只有那些实力强大的大商旅,甚至需要一定程度国家背景的人才能够穿越丝绸之路。 但现实是,任何一条商贸路线都是需要小微企业支撑起来的,当这些小微企业者们流失殆尽后,这一条商业道路,也就注定了被废弃。 而现代一带一路或中吉乌铁路的建设,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靠着科学技术硬生生解决天时不利的影响,重新打通了这一条已经被荒废的丝绸之路。 只不过怕国家也没想到,这个方案提出来了,结果天时回来了,平均温度升高了,这些地区的水资源慢慢丰富起来了。 而李泰所能做得,就是把河湟谷地打造成河西之地的粮仓。 这粮仓本身赚取多少并不重要,重要得是,依靠这粮仓能盘活周边区域,获得整体提升。 当然,用一个更加形象的例子,那就是河湟谷地可以看成是江西,它的作用不是自己发展,而是支撑起周围一圈环江西经济带的全面发展。 唯一不同的是,江西送出的是人,而河湟谷地送出的是粮食而已。 河湟谷地,即要支撑起河西四郡的充足粮食,又要支撑起青海湖旁的马匹的饲料粮草,基本生这就是整个河湟谷地在未来至少两三百年的基础任务。 至于其他发展,李泰虽然以后也会进行补充,但这个大方向却可以确定下来。 也正是如此,青海湖附近一定要建立一个城池,作为抵挡吐蕃的屏障,否则自己好不容易把河湟谷地给发展起来,然后吐蕃有事没事就过来打秋风,那谁受得了! 而有了这个大方向的确定,对如何开发河湟之地,李泰自然便明晰起来。 而很快的,一个个受到李泰吩咐,去干活的人也完成了任务纷纷回到刺史府。 有卢安寿、任雅相、薛仁贵、祖长明、田长耕,以及袁天罡…… “为什么贫道要来参加这会议啊,贫道只是平平无奇的道士啊!”袁天罡有几分不解道。 “你懂天时,能算风水!”李泰看了一眼袁天罡道,“最重要得是,数学不错,很不错!”倚夜听雨的耕耘贞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