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二章 古老双头鹰 (第2/2页)
的。 幕君却不知道,台下这些外国人眼里的画面跟她截然不同。 他们看到的也因人而异,有人看到兵临城下的悲歌,有人看到主动走向死亡的义无反顾,有人看到陷入绝境的骑兵慷慨陈词,还有人看到在历史长河中摇摇欲坠,却硬是不灭的家族传承…… 幕君终于忍不住,眼中迸出一抹泪花。 她蓦然想到了故事里的另外一个女人,聂荣。 聂荣是聂政的姐姐,她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 而聂荣这番话虽然违背了聂政的初衷,使得聂政跟严仲子的关系暴露。但是这个不惜一死的姐姐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严仲子的安全,她要用自己的性命为弟弟留下一个名号,让聂政成为“以列其名”的刺客。 事实证明聂荣做到了,聂政几乎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刺客义士。就连几岁的小孩子都能说出聂政的名字。 只是却没人知道,在那个名字的背后,还有一个女人。 整首曲子里,无论是聂政,还是聂荣,亦或传唱了最后一曲真本《广陵散》的嵇康,最终都不可避免死去。 可在他们死亡的身后,却有着堪比“生”的不朽与铿锵。 琴音渐渐放缓,进入了收尾阶段。 这个阶段的曲子王庸弹出来的又有不同。不是一味的沉湎怀念,而是哀而不伤的生之信念,是一种即使跌入死境依然百折不挠的坚定。 一如那些忙碌一生只为“活着”的劳苦大众。 王庸的《广陵散》,弹奏出了“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 在幕君眼里,王庸不像是一个演奏者,更像是一个有着浓郁家国情怀的大儒。 他为屠狗辈的壮烈而赞叹,为文人士子的坚贞而叹息,更为天下“向死而生”的底层民众振臂高呼。 手掌摊平,压弦,起身。 王庸一句话都没说,径自下台。 他眼中闪动着的是笃定,一曲《广陵散》让他信仰更加坚定。 这首改编过的曲子来源于王庸爷爷,王鸿瑾对于音律也只是粗通,古筝、古琴弹得都只是堪堪入门级别。可王庸从小就觉得爷爷弹琴总有一种光芒闪耀。 现在他懂了,那是信仰之光。 儒者的信仰是不畏生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地开太平。 直到王庸下台许久,台下的顾客们才悚然惊醒。 一个个面色肃然,用敬意的目光看向王庸,冲王庸点头示意。 而王庸则依次回应,当他走到中间位置时候,却一下被一个中年人拦住了。 中年人气度雍然,带着一股子的欧洲古老贵族气息。一举一动都有着合乎礼仪的尺度,眼神温和而不傲慢,似乎对谁都没有敌意。 “对不起先生,请原谅我的唐突。刚才您的音乐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我一直以为国家的不同,对于音乐、文学等文化的理解也会不同。可今天您用您的琴声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人性相通,文化就能相通。所以我——卡尔哈布斯堡,代表哈布斯堡家族欢迎您在途径奥地利的时候前去做客。”中年人说道。 而王庸听到中年人的名字后,立马就愣住了。 卡尔哈布斯堡,竟然是他! 哈布斯堡家族堪称欧洲最古老的一个家族,本是德意志封建统治家族。其主要分支在奥地利,亦称奥地利家族。 11世纪初,由于该家族的主教斯特拉斯堡的维尔纳建立哈布斯堡,其家族即以哈布斯堡为名。 这个家族的统治时期从非常久远,从1282年起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统治地域最广的封建家族。直到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才结束。 而这个历史最悠久的古老家族也随之沉寂,在现代的新闻报道中已经很少能看见他们的新闻了。 但是看不见不代表没有,王庸就知道在欧洲许多经济大鳄的身上就有着哈布斯堡家族的影子。他们经历过了巅峰荣耀之后,终于学会了韬光养晦,开始转入地下。 所有的家族经济、政治活动都以扶植代理人的形式进行。 而眼前这个叫做卡尔哈布斯堡的中年人,便是现任哈布斯堡家族的族长。 王庸万万没想到,卡尔会对自己发出邀请。一只在欧洲呼风唤雨上百年的双头鹰,会看得上一名来自华夏的小人物。 “这是我个人送你的一份礼物,不贵重,却代表我的友谊。感谢你让我听到如此动人的乐曲。”卡尔说着,拿出一枚小小的徽章,递给王庸。 徽章上是一只气势凌然的双头鹰,双目如电,守护着哈布斯堡家族屹立不倒。咫尺间的大小姐的贴身家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