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四章 遭雷劈 (第3/3页)
是什么下场,太孙殿下没说,但他已经猜到了。 明军,不养闲人呐!太孙殿下,好狠! “这倭国怎么惹着殿下了?此乃是亡国灭种的绝户计啊!唉!”张辅长叹口气,悠悠说道:“我若行此绝户计,有伤天和,怕是要祸及子孙啊!” 说吧,张辅也不复言语,只是用饱含深意的眼神瞧着郑和。 郑和顿时便看懂了,也听懂了!心中不禁大骂:你娘! 还有伤天和?你在交趾干的那遭烂事,早就把天和伤了八百遭了!还怕祸及子孙?还推到咱家身上?让咱家去干这腌臜事?咱家就不怕祸及……是,咱家是不怕,咱家本来就断子绝孙了! 想到这里,郑和更气了。 这虽是事实,可你如此说,你这跟指着和尚骂秃驴有何区别!? 郑和刚要发作,却忽然想起临行前太孙殿下与自己私下说过的一句话来。 “前宋有童贯以太监之身封王者,此乃乱政,我大明不可效彷,但封侯封伯,过继个后代世袭罔替,却也未尝不可。” 郑和浑身一震,再结合今日太孙密令,顿时明白过来。 他屡下西洋,奉公节俭,那些与太监沾边的坏毛病他一样没有,为的不就是留名青史嘛! 太孙话都说明了,办好这件事,哪怕封个伯爷,以后过继个嗣子,与国同休啊! 至于什么祸及子孙,郑和从来不信这一套。 咱家下西洋,灭掉的不服王化的小国还少了? 想到此处,郑和挥手招来身后的俩小崽子。 “去,传咱家的命令,把船队中懂得阉……” 永乐十九年八月,永乐大帝率军抵京,太子、太孙携文武勋贵出城门十里迎接。 灭掉了北边边患,也把京师迁到了住惯了的北平,开疆扩土,天下繁荣,永乐大典也修筑完成,可谓文治武功看,朱棣回顾一生,自觉达成了亘古未有之伟业,整个人走路都轻飘飘的,皇宫之内,许多宫女太监也沾了光,莫名其妙的便受了几次赏钱。 可惜,人狂必有祸,老爷子没得瑟几天,便遭雷噼了! 字面意思,真·遭雷噼! 永乐十九年八月十七,刚过完中秋节,天空中细雨绵绵,朱棣难得举行一次朝会。 朝会之时,天空中忽然响起阵阵雷声。 这可是在秋天,秋天打雷,本就难得一见! 还没等君臣众人反应过来,几道闪电自天空中噼下,众人只觉头顶炸响,有火光熊熊燃起,执勤的锦衣亲军急匆匆的护着朱棣和群臣逃出了奉天殿。 等出来之后才发现,原来不仅仅是奉天殿,就连奉天殿后面的华盖、谨身两座正殿也遭了雷噼,同样燃起了熊熊大火。 火势太大,三大殿顷刻间焚毁过半,朱棣阴沉着脸回了后宫。 至于三大殿,只有工部负责重建。 但没几日,北京城中突然出现几则流言。 有说皇帝陛下对待建文一脉太过心狠,懿文太子震怒的;有说皇帝迁都,抛弃太祖孤身住在南京,太祖不喜才降下惩罚的;有说皇帝废黜建文年号,引得天威震怒的;还有说此乃上天示警,永乐朝天定不过二十年,只有尽快传位子嗣,才得以安天心。 有东厂和锦衣卫在,这些流言很快便传到了朱棣耳朵里。 对于前面那些流言,朱棣权当放屁,可最后一条流言。 朱棣看完了两大情报机构分别上奏的流言奏本,轻轻冷哼一声。 “传朕口谕,命太孙接替太子监国,太子身体不好,最近就不要抛头露面了,待在春和宫好生将养。” 一刻钟后,正要出门的太子爷遇上前来宣旨的小鼻涕,一脸懵逼的听完了老爷子的口谕,待小鼻涕走后,太子爷郁闷的一屁股坐在藤椅上。 “我我我……我没犯事儿啊?你爷爷这是又发癔症了?我最近可什么错都没犯啊!私底下也没干什么事啊?” 李煜立在一旁,笑而不语。 老爹没做,可不代表自己没做,老爹不过是遭了无妄之灾罢了。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三大殿被雷噼也不是一两次,所以这流言嘛,老爷子总会习惯,或者相信的。十六太保的诸天旅行从地下交通站开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