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87.考场内外的评委 (第2/3页)
没有那么惊艳了。 考官的耳朵变得越来越挑剔,不得不将评判的标准抬高。 这也就造成了选择这些曲目的考生通常要面对更严格的考验。 久而久之,对于这些曲目,便流传出艺考评委闻声色变的传闻。 如此说来,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既不是考生也不是评委,是作曲本人,谁让他们把作品写的那么好。 其次对于这些经典的好作品,是不是真的就是考生的选曲雷区。 并不是。 如果你有绝对的实力,比考场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弹得好,那么用这样的高难度经典作品就会很加分。 因为每年选择这些曲目的考生人数实在太多了,优质的演绎会在考场造成强烈反差,这个对比指下,反而容易出高分。 据霍晓东回不太完整的回忆,截止目前,今天他已经听到了五次月光三的开头四小节。 只评开头,李安这名学生的月光三在这五名考生中还算不错,可以排到第二位,但是距离他心目中的预期确实还差一点。 因为是李安的学生,所以他对季洋的预期比别的考生高出一些。 现场多数评委同霍晓东一样,一月十七日晚也在红楼音乐厅。 最后的献花环节,李安的学生们登台,其中就属这名高出其他孩子大半个身子的身影最现眼。 甚至其中了解更多的人还知道这名女孩艺考前还和他们的系主任上过几个月的课。 哪怕对于陈昌文这种,对系里哪些老师又收了哪些学生从不关心、同时也记不清哪个孩子在哪个舞台献过花的人,同样在季洋上台那一刻便对季洋产生了一种期待感。 ….原因无它,在他看来这名女孩的出场情绪饱满,精气神佳,步伐从容稳定,整个人的状态远超此阶段大多数同龄艺考生。 作为蓉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三号人物,陈昌文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评委了,他不提倡经验主义,可多数情况下,一名考生的出场状态确实和其演奏质量大抵挂钩。 但季洋的起手速度没有达到他的预期。 那么这里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无论从何种角度来听,在一名真正的评委明前,即便抛开李安和魏三碗的光环,季洋的起手速度都没有达到这首曲子的要求。 哪怕有她自身的登台状态和舞台礼仪加持,但开篇没有达到曲目的速度就要求就是没有达到。 这无无可争议。 月光三,没有达到速度,还是月光三吗? 或许这个答案又因评委而异。 可事实上多数评委在为考生打分时,其实不太会考虑考生选曲难度,而是更曲目的完成度。 开篇速度作为组成月光三完成度之中的重要一环,是这些评委格外的要点。 很显然,季洋的开篇似乎已经注定拿不到一个高分了。 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评委不是那么在意这个起手的速度问题。 在陈文昌看来,这名女孩的演奏才刚刚开始,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考官,他的职责是暂且把这名女孩起手速度的问题搁置一旁,继续客观的听下去。 舞台上,钢琴前的小季并不知道她只演奏了一个开篇,就已经让考场内外的评委们产生了如此多的心理活动。 她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落指前的那稍稍犹豫的一个瞬间,或为她埋下一个不太理想的结局。 她继续弹着,十指向着梦想的彼岸持续的用力继续跳动着。 然而季洋的演奏逐渐展开,陈文昌渐渐发现了一点不一样东西。 几乎同时,他右手边那位女老师手中转动的笔也停了下来。 此刻流动在整个演播厅的旋律每经过过一名评委,便从其听觉神经中抽掉三分注意力。 陈文昌桌下的手指关节开始有意识的跟着耳边的旋律敲打起来。 心里念着这个孩子的起手速度虽然不够快,但是这第一主题的左手琶音却弹得让人听起来格外舒服。 稳定,异常稳定,且音量非常均匀。 再结合开篇的那个p(弱)的表情标记,音乐间的设计感逐渐以一种清晰化呈现出来。 月光第三乐章是个急板,开篇便标着一个大写的弱。 贝多芬要求演奏者在这一乐章起始部分用弱的音量演奏。 通常贝多芬在一个地方标写一个弱,就是不希望音乐出现坚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