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 641 章 明月清风(217)三合一 (第4/6页)
得为后人想呀!走了一步臭棋,就得想法子补救呀! 于是,耿念秋的折子上来了,说他要去问政院。 四爷把折子递给桐桐,“耿淑明这个人呀……鬼的很!” 桐桐直接划拉了一个‘准’字,然后下发了。 这折子一传下去,内阁那几位就明白了。王纪也不说要去教导太子了,皇上和皇后能叫咱过度一下再彻底致仕,已然是皇恩浩荡了。黄克瓒叹气,一代新人换旧人,行啊!走吧,在大明还是大明的时候离开,也算全了自己为臣的本分。 于是,眨眼见,内阁五人,退了四位,直接去了问政院。 剩下这四个怎么补呢? 林雨桐点了一个:“李信。”他忙的东西别人都不注意,但却至关重要。此人的能耐不在宋康年之下,可以提上来了。 四爷点头,把人添上了。 林雨桐又提了一下:“王肯堂。” 王肯堂,太医院那个? 对!林雨桐就道,“现在太医院的摊子看大,包括制药在内。这不是非他不可的!但紧跟着,会有很多地方闹瘟疫,闹各种瘟疫,且天花肆虐。得有个主管这个的阁臣!”爷算是未雨绸缪了。 此人能入阁,除了本身真的很会做官做事之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机缘巧合,恰好需要这么一个人。那就他了! 完了四爷又补了两个,一个是耿淑明,另一个是季成礼。 季成礼就是启明的总师傅,太子的先生是阁臣了,这主要是考量该给太子势力,不能叫人多想。 而后四爷又提了两个候补,平时忙自己的事,但有大事,内阁得叫他们参与。这两人是陆恒和朱运仓,这也是筹功的意思。 林雨桐点头,这般就妥当了。到了如今,才算在朝廷,把意志统一了起来了。 旨意一下,桐桐狠狠睡了一大觉,心劲都松了。 真的!太累了!大明的朝廷呀,最难做的其实就是‘上下一心’。之前吧,别说上下一心了,就单上面也无法一心。 大明的官员的认识里,好似过分的认同皇帝,这就是谄媚之臣。在他们心里,道德标杆或者说是职业操守就是:铮臣! 我把皇帝怼了,我就是敢反对皇帝,我就很有威望。 若是骨子里有这种情节,耿念秋又何至于到老来弄了这么一出呢! 就是坐在那里商量点事情,永远不能把人聚在一起商量。得是一个一个的挨个突破,然后才能把事办下去。本来几个人坐在一块,一个时辰就能说清的事,非得分开。跟这个一个时辰,跟那个一个时辰。这个时候他们不犟着了,为什么呢?因为单独召见,代表着恩宠和另眼相看。如此,他们愿意顺从一点。 这就是旧内阁的常态。 跟旧内阁比,新内阁就不同的多了。 林雨桐出席了新内阁第一次议事,觉得好生舒服。 四爷只管扔事情,第一件,这个国|号酝酿了这么长时间,下面的意见也反馈回来了,这个事情可以定一下。 然后李信就拿出一堆的数据,是大致统计了一品官员的支持率是多少,二品官员的支持率又是多少,一直到七八品小官小吏的支持率。另外又总结了文官武官的支持率,京官和地方官的支持率。 这东西能说明很多问题的,不用太繁琐,有数据支撑就行。 宋康年就道:“下面的支持率过九成,京城的支持率最低,刚过五成。但军中支持率九成九,问题不大,可改国-号。”说完,将手举起来。 紧跟着是李信,耿淑明紧随其后。 季成礼和王肯堂很意外入内阁,不太懂内阁的规矩。见都举手了,都看他们。他们才明白什么意思,随后就举起了右手。 四爷和桐桐就看陆恒和朱运仓,这俩还发愣了,这还有我们的事呢? 哦哦哦!举手了! 之后桐桐和四爷才举起手,宋康年就看一边记录的御前行走,“记录,内阁全票通过。” 随后四爷又问,“承恩侯提了国号为‘新明’,诸位以为如何?” 宋康年开口就道:“臣以为需要斟酌。” 桐桐就问:“你的意思呢?” “臣觉得,对外称呼很重要。现在西洋人把咱们叫□□,这个称呼甚好。” 李信举了一下手又放下,“臣反对!承恩侯的顾虑是对的,这是兼顾了大部分的感情,不能这么干脆的撇开‘明’这个字,这会叫官员和百姓没有归属感。因此,臣觉得承恩侯这个提法是好的!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