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0章 墨家、府兵制与四时纂要 (第3/4页)
其实,韩家来自整个遇仙镇能有这样的局面,还要归功于一个人,韩氏的族长-韩鄂。 韩鄂今年五十八岁,在此时,过了六十就要算是长寿的了。 但韩鄂此人极擅养生,快六十岁了,看着比有些四十岁的农夫还年轻。 而且他虽然有点喜欢占卜、择吉、镶镇之类的玩意,但其遍识农书,搜罗杂识,总擅诸家之长,极擅长农学。 呃!其实在这个时代来说,会占卜、择吉和镶镇灾厄,恐怕比才学还更受人尊敬。 也正是有了这份受人尊敬的威望,韩鄂得以在遇仙镇推广了他的果树嫁接之术,茶麻、黍糜、苜蓿和麦套种之术。 整个遇仙镇,农田亩产比周围高出两成到三成,这才是他们能抵抗住这场大灾的本钱。 韩鄂此时正在煮茶,自从张昭带来了炒茶、制茶的新工艺以后,以前这种葱姜陈皮羊油一起加的茶汤,就不怎们流行了。 文士们喜欢清茶,武夫们喜欢咸的或者甜的用酥油调制的奶茶。 韩鄂有时候也喝,但从内心,他还是喜欢喝了几十年的茶汤,他喜欢这种复杂的香料和荤油以及陈皮等果香的混合味道。 深深吸了一口这股他喜欢的香味,韩鄂斟酌着字眼,开始小心翼翼的在一张黄纸上写字。 他在编撰一本书,一本他收集整理以及本人对农学心得的著作。 自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著成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以来,凡四百年间,再也没有同样的著作问世。 韩鄂隐隐觉得,他总结出来的这些种植、酿造、嫁接、药物栽培,菌子栽培和从藕、莲、芡、荸荠等物中取(淀)粉等术,应该是很有用的。 想到这,韩鄂又赶紧换了一张纸开始写写画画。 因为他最近发现用麦麸可以酿制麸豉,虽然不好吃,但价廉,且可节约粮食,是乱世最能填报肚子的东西。 他还发现,在制酱的时候,如果把麦豆合并一起制成干酱醅,再把咸豆豉的汁液经过发酵、煎熬后,可以不用肉,就能得到一种近似肉酱的酱汁,异常鲜美。 如果张昭在这的话,就可以知道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就是后世常见的调味料-酱油。 虽然韩鄂摸索出来的这种酱汁浑浊不堪,而且还经常含有大量的豆豉残余,但它确实就是酱油。 不用肉酿造出酱油,可是一项极为节约成本的大事。 韩鄂越写越兴奋,他在屋内走来走去,准备把自己的这本农书命名为《四时纂要》。 他当然会兴奋,中国人嘛,有著作传于后世,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 不过,韩鄂没写多少,屋外就传来了吵闹和哭喊声。 在这种大灾之年,警惕性极高的韩鄂,立刻就丢下笔,赶紧跑出门去。 遇仙镇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却有城墙,虽然它只能被称为土墙,只有一米多高,但任然能起到阻挡野兽,甚至是防御盗贼的作用。 在韩鄂到之前,韩家以及遇仙镇其他家的丁壮,已经上到了土墙上。 铁枪没有,但精心削尖的木枪人手一根,真正的战弓只有几张,但猎弓可不少。 而且战弓掌握在几个善射的丁壮手中,相当有威慑力。 哭喊声,是由一群看起来衣衫褴褛的灾民发出的,他们大约有数百人,行动一点都不快,很多人看起来就像是马上要栽倒了一样。 数百人,就这么死气沉沉,带着几分行将就木的感觉往遇仙镇而来,仿佛他们并不是人,只是一团团向这漂浮来的黑云而已。 遇仙镇的丁壮,倒是一点都没慌张,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已经赶跑过三拨前来讨食的灾民了。 “四郎,让人准备五十张饼,热水也烧点来。五郎你喊两嗓子,把里面管事的喊出来。”韩鄂处理的有条不紊,显得很有经验。 流民也自有生存之道,他们一般会选定一个方向前进,然后吃光路上一切能吃的东西,当然会包括别人家中的粮食。 然后被吃光的粮食的人家,又会成为新流民大军的一员。 他们会继续走,如同蝗虫一般,队伍越裹越大,实在没有吃的时候,易子相食就成了常态。 最后的结局,要么是大家找到了有吃穿地方,躲过了灾荒。 要么是有官府赈济,勉强活得一条命。 要么就是在淘汰掉老弱后,变成乱民,然后被剿灭。 一般来说,第三种可能是常态。 不过,对于几百人的灾民来说,遇仙镇这样有上百丁壮,还有土墙的镇子,不会那么能啃的动的。 当然镇子里的人也不会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