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2章 漳水血战 (第1/4页)
在冷兵器,或者说叫没有机械化的军队中,急行军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活。 甚至可以说,能几日夜急行军几百里的军队,自古也没多少。 在他们能急行军走完这段路的时候,战斗的胜负基本就已经注定了。因为这样的军队,是无敌的。 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这代表了良好的营养,坚决的意志,强烈的战斗欲望,上下目标的统一,让士兵满足的事后抚恤与奖赏,以及对自身绝对的自信。 孙子吴起列传中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其实就很说明问题了。 不是说百里突袭就一定会失败,而是能做到急行军百里再去跟人干架的军队,实在太少了。 就封建时代的大部分军队而言,急行军五十里后,士兵基本跑光,那是常态。 但张鉊的这支军队,肯定能打出千里突袭的效果。 因为这可以说是张周最为精华的骑兵了,而且关于长途奔袭,也有了丰富的经验与心得总结。 张鉊将两万三千人分成了前中后三军,前军三千先锋,由慕容信长为先锋官,赵匡胤、章西豹、冯继业等为副将。 这三千人全部是一人双马的轻骑,马不披甲,人只披没有护膊的轻甲,头戴皮胃。 马儿选最擅长长途奔驰的三代混血汗血马,武器上不装备马槊,只装备马弓两张、硬弓一张、羽箭六十支,马战横刀一口,以及一天的水和干粮。 他们作为骠骑兵,作用是为大军探查前方道路情况,驱散遇到的小股敌人。 遇到目标后,先期缠住目标,等待大军到达后发起突袭。 当然也可以在时机合适直接就冲散敌军,然后把敌军往大军来的方向赶,让敌人自己去送死。 因而慕容信长他们的速度是很快的,张鉊给慕容信长的最低要求,是用三天半时间跑完相州到冀州的五百五十里,然后寻找发现契丹大军,并缠住他们。 这个要求可不低,历史上那些一天跑三四百里的,要么是逃命,根本不管还有没有战斗力,要么是笼统和夸大的。 其余都是张鉊这种,前锋不惜马力的狂奔,发现并缠住敌军,等待大部队赶到。 然后记述上就成了一昼夜奔行五百里击垮敌军。 只是对于张鉊来说,他手下这些宝贵的河西汗血马和河西折耳马,舍不得这么去浪费。 所以对慕容信长的要求是一昼夜跑一百五十里左右。 中军主力则是一万八千人,一人三马,一匹马负重甲胃和武器,另外两匹马轮流骑。 采取一匹马先跑三十里,然后骑兵下马步行十五里,另一匹马再跑三十里办法次第接力。 中军就是战斗的主力,分为半具装的骁骑兵一万五千人。 马儿只披简单的面罩和胸前甲,人披布面铁甲,装备马弓一把,硬弓一把,抛射的加长长梢弓一把,角弓弩一把,铁鞭/啄锤一把,马战横刀一口,梨花枪一把。 个别精锐还要装备神臂弓一把,关键时刻作为下马重步使用。 剩余的三千骑,是一千五百人全具装甲骑,各带一个兄弟子侄为义从,人马俱甲。 装备马槊一把、角弓弩一把,铁鞭/啄锤一把,他们作战的方式最为简单,就是冲击敌军最顽强之所在。 后军的两千人,则基本就是干后勤工作的,一是快马将给养送给大部队,二是收揽掉队的战马和骑兵,将后备的战马和骑兵送到中军。粮草等辎重,也都在后军。 当然,中军主力如果打不开局面,后军也会马上投入战斗。 四月底,张鉊全军以极快的速度,从魏州(大名)北上,穿过贝州,进入了冀州。 刚过冀州的武邑县,刘知远就亲率四万河东军过深州(深县),到达了冀州重镇衡水县。 而衡水县与武邑县,相隔不到六十里,张鉊险之又险的从刘知远大军的眼皮子底下,潜越到了他们身后。 这倒不是说张鉊这两万三千人打不过刘知远的四万人,而是契丹的四万骑,明显是个比刘知远的河东军,更值得打击的对象。 张鉊接到确切消息,耶律阮抽调了契丹东京、中京、上京和幽州所有兵力,凑了四万人南下的时候,脸都快笑烂了。 这哪是来夹击他,分明是老天帮忙啊! 因为哪怕契丹有很重的渔猎属性,但战法上还是草原式居多。 那个契丹人步兵竟然比宋朝还多的笑话,得到了辽道宗耶律洪基前后才会发生,现在的契丹,绝对主力还是骑兵。 历来这种草原帝国,难得不是打败他们,难处是如何找到他们,逼他们决战。 难处是在决战后,如何大规模的予以杀伤,重创其有生力量。 现在契丹人经历了偃师城惨败,可以说精锐基本打光,张鉊最怕的,其实就是耶律阮带着契丹人退回到辽西。 然后再狠狠心退到东北的老林子和后世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去。 那样的话,再想干掉他们,那就难了。 这种苦,历史上朱棣就尝过,劳师动众结果找不到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